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财经

抢抓“无接触”的增长红利

李晓华
2020-08-18 15:09:10  来源:大众日报

  7月30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今年下半年将继续发挥“无接触”经济优势,在促消费、稳外贸、扩就业、惠民生等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无接触经济包括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网络购物、智能配送、互联网医疗和在线教育等。在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前提下,今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许多产业的无接触化,无接触经济正迎来用户和业务量的爆炸性增长。

  无接触经济的独特优势何在?它将如何助力我们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无时无处、千人千面

  传统的服务依赖于人员的现场提供,由于人员的可流动性比资本、商品低得多,造成许多服务是不可贸易的。

  随着现代通信业的发展,非现场甚至跨境提供服务的业态,在特定领域开始出现。例如,我国承接了大量的软件外包服务,印度承接了大量的呼叫中心、账务处理、批改作业等服务,等等。

  在疫情推动下蓬勃发展的无接触经济,进一步扩大了这种“无接触服务”的范围,让更多服务活动从线下转向线上,以数字化的方式开展,惠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更多领域。

  从服务范围上看,“无接触服务”能够极大地发挥服务的规模效应。传统线下服务的规模常常受到服务场地空间的限制,而“无接触”意味着服务形态的数字化或交易过程的数字化,通过技术手段,服务提供者可以承接更多的消费,而无需增加额外的成本。

  例如,在线下授课时,一位老师多则面对数百学生,少则面对几个十几个学生;当课程以“无接触”的线上方式提供时,如果没有网络带宽的限制,学生的数量可以无限增长。又如,随着交易过程的数字化,在线购物、网约外卖等新业态突破了超市、餐厅对顾客承接数量的限制,在经营场所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服务于更多的顾客。

  从服务质量上看,“无接触服务”又是一种智能化服务。在许多服务场景中,顾客面对的不再是人,而是智能设备背后的算法和算力。相对于人类来说,计算机系统具有存储容量大、运算速度快等特点,可以对用户需求作出快速响应,通过云计算、软件定义等形式,根据用户使用习惯或指令,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真正实现服务的“千人千面”。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无接触服务”还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由于能够减少乃至避免不必要接触,这种经济模式可以阻断病毒的传播渠道,符合人们的健康需求。这也是疫情暴发后,生鲜外卖、远程会议、在线娱乐等“无接触服务”的用户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原因。

  当然,与线下的面对面服务相比,“无接触服务”的体验还有待提高。比如,疫情防控期间的网络课堂虽然保证了“停课不停学”,但是老师很难及时监督、纠正学生的听讲情况,也难以通过表情准确判断学生的理解程度。

  省时、省钱、省心

  与接触型经济相比,无接触经济的另一个突出优势,在于有效降低了经济活动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接触型经济需要到达现场进行消费或交易,往返路途不但有交通成本支出,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在交通拥堵的大城市,时间成本尤其突出。无接触经济则直接在线消费或达成交易,去除了路途时间。与线下的人员接触相比,线上讨论同样的事情、解决同样的问题所花费的时间更短。例如,在线会议的时间通常明显短于面对面的会议。这就使得在无接触经济下,人们能够将更多时间用于休息、娱乐、学习等更具有价值的事情上。

  同时,无接触经济是以数字技术取代了许多不必要的人工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数字化转型的投资和运行成本不大,就可以节省雇佣员工的工资支出,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例如,在餐馆放置一个简单的二维码,就可以实现顾客自助点餐、结账服务,既减少了服务员、收银员与客户的接触,又能显著减少服务员、收银员的数量和企业的工资支出。又如,在物流领域,由于许多小区封闭,快递无法送货上门,快递被投放到收货柜或临时货架,显著提高了快递小哥的投递量和生产率。

  此外,无接触经济还能够让企业价值链、供应链更具韧性。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社交隔离成为应对疫情的重要手段。需要人员聚集、接触的企业不得不停工,或由于错峰上班的要求降低生产能力。通过数字化转型,用信息技术手段取代人工,不但能够避免因人员接触引发感染的风险,而且能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开展。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