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栉风沐雨写春秋 砥砺奋进续华章
——中共南宁地方组织成立90周年历程回顾
中共南宁市委党史研究室
//www.workercn.cn2016-06-23来源:南宁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共南宁地方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26年建立以来,带领南宁各族人民为民族解放、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了90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南宁的胜利,为社会主义制度在南宁的建立,为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现代化在南宁的实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历史性贡献。90年来,南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难跋涉、奋发图强,用勤劳的双手将南宁从一个边陲小镇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都市,创造了历史的奇迹与辉煌

  在英勇斗争中赢得政权

  鸦片战争后,南宁和全国一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民族灾难和社会危机,富有革命斗争传统的南宁人民前仆后继、奋起抗争。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广西的传播,南宁的工人阶级和进步知识分子勇立潮头,投身革命洪流。1925年7月,新桂系集团掌政广西后,追随广州国民革命政府,接受孙中山“三民主义”和“国共合作”的政治主张,客观上为中共在南宁建党创造了政治条件。

  1925年9月,陈勉恕受中共广东区委的派遣到南宁发展中共地方组织,成为最早在南宁活动的中共党员。1926年春,建立南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南宁支部,陈勉恕任书记。是年夏,随着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成立中共南宁地委。中共在南宁建党后,党团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至1927年4月,中共南宁地委下辖2个支部,有党员50余名;共青团南宁地委下辖7个支部,有团员70余名,南宁党组织还延伸到右江地区。在党团组织的推动下,南宁的工农运动蓬勃开展,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1927年,桂系配合蒋介石集团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南宁“清党”,南宁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革命转入低潮。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南宁共产党人没有停止斗争。1928年春,雷经天受广东省委的派遣,回广西重建党团组织。1929年2月,中共广西省委在南宁建立,党组织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

  1929年夏,俞作柏、李明瑞主政广西,请求中共派员来邕合作。中共中央于7月先后派邓小平、陈豪人、张云逸等40多名干部到邕,与“俞、李”开展合作。中共广西地方组织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推动了俞、李政权采取了一系列进步的措施,促进了广西革命形势的发展。邓小平、张云逸、俞作豫等人以广西警备第四、第五大队和广西教导总队为改造重点,逐步掌握三支部队的领导权,为党建立自己的武装奠定了基础。10月初,俞、李反蒋失败,邓小平、张云逸等发动南宁兵变,将党掌握的部队撤往左、右江地区,为后来的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准备了军事基干力量。

  南宁兵变后,市区党组织已随邓小平、张云逸转移桂西。1934年秋,南宁恢复了党的组织活动。1936年11月,中共广西省工委在南宁成立,中共邕宁县委改为中共南宁市委,至1936年,南宁有党的基层支部7个,党员80余名。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年抗战期间,面对桂系在国共合作上实行“上统下斥”的两面政策,中共南宁地方组织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同时,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推动南宁的抗日救亡运动,为争取抗战在南宁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38年11月,随着战火逼近广西,中共广西地方组织发动上千名党员和大批进步学生,参加桂系当局组织的广西学生军。1939年11月,在南宁沦陷前夕,南宁特支争取到桂系抗日爱国将领、南宁民团指挥官梁翰嵩的支持,成立由党控制的南宁战时工作团,开赴桂南战场。在桂南沦陷期间,广西学生军和南宁战工团深入乡村,开展抗日宣传,发动和组织民众,慰劳军队,救护伤员,协助桂系当局安置难民等。在桂南会战期间,协助破坏敌方交通线,参战打击日寇,在广西抗战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与此同时,在党的影响和领导下,南宁人民的抗日斗争如火如荼。在南宁两次沦陷期间,八尺区的蒋村、四美、乌兰、新丁四村的抗日自卫武装,与入侵日军展开近百次伏击战和反扫荡战,毙伤日军约200名,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1943年广西当局制造“一·一五”反革命事件,使南宁党组织受到重创,党的活动中断。中共南宁地方组织尽管受到多次的反共破坏,几经起落,仍顽强地以自己的方式坚持斗争,为民族的解放斗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47年2月,隶属桂柳区工委的桂林师范学院党组织(后改为中共南宁城工委)随校迁到南宁,南宁重新有了党的活动。7月,因“一·一五”事件外出隐蔽的党员回邕成立中共南宁特支(后改为中共南宁市工委)。从此,南宁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领导系统的党组织。以学生为主的师院党组织以校园为阵地,掀起“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和反对师院“反黄华表”的学潮,开辟第二条战线;中共南宁特支开辟农村据点,建立武装组织,适时地开展武装斗争。为适应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1947年7月广西省工委横县干部会议,全面部署了广西各地农村武装起义。之后,横县、上林、武鸣等各地发动起义,为南下大军解放桂南、桂中南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11月,解放广西战役发起,中共南宁地方组织按上级党组织的部署,在发动工人、学生和市民开展护厂、护校、护城斗争的同时,重点开展统战策反工作,对旧政权在南宁的武装据点和财产、物资等进行摸底调查,为南宁的解放和接管做准备。1949年12月4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116师347团解放南宁,南宁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共南宁地方组织在民主革命的24年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领导南宁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有104名革命志士成为烈士,南宁革命先烈和南宁地下党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永垂青史。

  在曲折探索中奋力前行

  1950年1月,南宁市委、市政府正式对外办公,作为执政党肩负起领导全市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任。

  解放初期,面临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工业基础落后的局面,南宁市委着手进行经济恢复和巩固新政权的工作,领导全市人民开展了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民主革命、抗美援朝和“三反”“五反”等运动,至1952年南宁的社会经济形势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好转。建立起各级基层政权组织,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推行民主建政,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1956年1月,南宁市“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南宁成为首府,为日后南宁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治优势和区位优势。在“二五”计划期间,南宁市建成了河南、西郊和北郊3个工业区和冶金、机械、电力、食品等一批中型企业,构筑起南宁工业发展的骨骼,夯实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1959年起,南宁市的工业总产值开始超过商业,城市经济由传统消费型结构向生产型结构转变。在农业方面,这一时期建成了龙潭、天雹中型水库2座,其他小型水库16座和一批水利工程,为南宁市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南宁解放到1966年,南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期间,尽管经历过“反右”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挫折,但仍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城市建设上,南宁城区由1949年的4.5平方公里发展至750平方公里,人口由12万增至45万;在经济发展上,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值从1950年的225.3万元发展到1966年的2.792亿元;在党组织建设上,全市党员由1950年的301名发展到1966年的12144名,基层党(总)支部由27个增至847个。与此同时,政权建设、法制建设、文化建设等各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66年,正值国民经济形势发展喜人之时,“文化大革命”爆发,南宁市委和各级党组织受到夺权冲击,陆续陷入瘫痪,全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遭受了极大破坏。直至1971年4月,各级党组织逐步恢复,全市各项工作重新纳入市委和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之下。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文革”宣告结束。期间,尽管“左”的逆流横行,但一些党员干部、群众始终没有停止过抵制“左”倾错误的斗争,以各种方式努力减少运动造成的损失。在党的领导下,南宁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困难,保持了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197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1966年增长了2倍多,水利建设的投入由1966年10万元增至1976年的767万元,1976年冬,全市党员人数比1966年增加了94.7%。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党组织队伍的发展壮大,为日后南宁经济社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在改革开放中走向辉煌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南宁和全国一样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因受到“两个凡是”的束缚,南宁在前进道路上出现了两年徘徊时期。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979年1月,中共南宁市委五届三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中央重新确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逐步解决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政治运动中的遗留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南宁市委排除各种干扰,从根本上进行拨乱反正,先后复查、平反了大批冤、假、错案,落实了党的各项政策,调动了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并开始全面整党。在经济上开始进入以调整生产关系为主,在农村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改革;在城市,进行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试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整顿企业内部机制,强化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等局部性的改革探索。1983年10月,邕宁、武鸣两县划入南宁市,增强了南宁市的经济总量。

  1984年,南宁被列入全国经济体制综合试点城市。“七五”期间,南宁市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总方针,旗帜鲜明地制止动乱,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抓好“两个文明”建设。同时,根据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南宁市制定了“举龙头,抓优势”“突出大流通,带动大引进,促进大开发,实现大发展”的改革开放思路,出台40多项配套改革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稳步发展。1991年南宁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全国进入第二轮改革开放的浪潮。6月,国务院批准南宁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给近海、近边的南宁市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1994年和1996年,南宁市先后被列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后,加快了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的建设。1995年,南宁市提出了全面实施“科技兴市、农业稳市、工业立市、依法治市”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改革开放格局。在农村,巩固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革农村流通体制等措施,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在城市,深化企业改革,推行中小企业改制,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规模经济。这一时期,南宁市的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2003年,原南宁地区的宾阳、横县、上林、马山、隆安5县划入南宁,南宁区域面积达到22627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34万,南宁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南宁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十五”“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自治区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战略决策,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产业化,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十大宜居城市”等荣誉称号,城市综合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推动首府现代化建设新跨越的要求,着力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社会经济和城市综合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一时期,针对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南宁市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南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组织保证和体制机制支持。“十二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2015年达3410.09亿元,比“十一五”期末提高1.48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46399元,财政收入572.48亿元,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南宁渠道”作用更加凸显,成功服务第八届至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和举办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等重大活动,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

  中共南宁地方组织自成立以来,从第一个党员、第一个支部发展为265993名党员、1.61万个基层党组织,成为南宁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在南宁90年的成功与辉煌已经载入史册,凝化成我们今天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南宁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为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勇当广西“两个建成”排头兵而努力奋斗!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