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砍树造绿”背后的理所当然-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时事

警惕“砍树造绿”背后的理所当然

孟德才
2019-06-19 10:45:20  来源:农民日报

  千姿百态的农村树木,凝结了乡民的记忆和情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底蕴和重要依托。在看清“砍树造绿”背后的荒谬逻辑之后,我们更应以此为戒,立足实际,讲求实效,把乡村树木的价值和功用开发好,让郁郁葱葱的乡村树木扮靓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据媒体报道,一些地方为了村容整洁、整齐划一,强行将农民栽种的道旁树、宅旁树全部砍伐,然后在路边重新规划建设绿化带,种上冬青等灌木丛。为了保证“砍树进度”,镇政府还专门派人天天盯着,致使原来绿树成荫的村庄逐渐变成了建筑荒漠。

  应该说,在深入调查和科学论证基础上的砍伐,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比如影响村庄发展规划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树木,可以酌情砍伐或移栽。但如此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切的“砍树造绿”,却显然有违常理。大规模地砍伐乡村树木,不仅影响了乡村稳定的生态系统,破坏了乡村原汁原味的乡土风貌,还使得农民遭受不必要的财产损失。而强行人工造绿,又浪费了宝贵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村庄本就匮乏的公共资源更显捉襟见肘。

  “砍树造绿”,怎么看,都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可是为何个别地方却偏偏能够堂而皇之、理所当然地执行下去?支撑这份“理所当然”的,又是怎样的行为逻辑?

  这第一种逻辑是,“城镇的就是好的,我们就要学习。”“砍树造绿”,砍的是农村原有的道旁树、宅旁树,造的是人工强栽的绿化带、灌木丛。这一砍一造间,展现的是个别地方对城镇绿化模式的高度迷恋。总以为乡村建设,也要像城镇化建设一样,水泥铺满路、灌木植两旁。虽然,我国城镇地区,尤其是现代化大都市,在绿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成熟的模式,但并不意味着乡村建设就可以直接拿过来用。其中,好的固然要学习,坏的自然也要舍弃。即使是好的,也不能照搬照抄,必须结合农村实际灵活把握。“砍树造绿”乃是对城市绿化模式的一次拙劣模仿,是一种不走心的怠政行为。

  第二种逻辑是,“整齐划一才有气势,稀稀拉拉难成气候。”据报道,该地要求农民,住宅一米以外不能有树;一米以内不能有超过两米的树,必须栽绿化树。如此“一刀切”的规定,反映出决策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于“整齐划一”的执念。或许,在他们眼中,村庄绿化,树木的种类、栽种方式、种植区域等都必须有统一规定,绝不能允许零零散散、千奇百怪的原生树木破坏这种统一感。事实上,农村地形地貌复杂、生态多样性强,树木种类和布局情况迥异,难以做统一要求。要求整齐划一,不仅不现实,而且没必要。其实,各美其美、因地制宜,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要义之一。

  那么,这两种看似有道理,仔细推敲却又情理不通的行为逻辑,是怎样产生的呢?究其根源,无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是认识不足。不管是对城镇绿化模式的迷恋,还是对“整齐划一”的执念,都暴露了决策者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短板。美丽乡村建设,归根结底,是要提高乡村的宜居程度,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把乡村原本好好的树木砍了,对乡村发展百害无一利,对农民生活也多有不便。这样一想,这树就不应该砍。“砍树造绿”,可以说是拍脑袋决策的结果,既无高瞻远瞩,也无深思熟虑。

  其次,是好大喜功。该地要求,凡是不符合规定的乡村树木都必须砍掉,其中不乏有着数十年树龄的古树名木。大树推倒易,幼苗成材难。这么简单的道理,决策者不会不知道,可是为何还执意如此?说到底,是好大喜功的思想在作祟。总以为,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才能彰显干事创业的激情,才能清晰标注新的起点和阶段。殊不知,充分立足现有条件,科学分析,谨慎推进,才是稳步发展之道。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本来底子就薄,可调用的资源有限,我们更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切不可浪费在“砍树造绿”这些不必要的事情上。

  最后,是机制失灵。“砍树造绿”,从决策到落地,之所以能够畅通无阻,一路绿灯,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进行制衡和纠偏。“砍树造绿”,执行过程中,就有农民提出质疑,“乡村振兴,就是把村里所有带绿叶的树全部砍掉,门外街道上啥也不让留,全部弄成水泥路吗?”还有农民感慨,“现在回农村,绿化面积还不如城市了,村里一点绿叶没有,村外全是麦田,已经看不到树了。”这时,如果有相关部门及时收集处理农民的意见,并根据实践效果进行相应的调整或喊停,也不至于出现“砍树造绿”造成建筑荒漠的恶劣后果。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千姿百态的农村树木,凝结了乡民的记忆和情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底蕴和重要依托。“砍树造绿”,好比弃家门口的珍玉而不用,却偏要取不适用的他处山石,岂不贻笑大方?在看清“砍树造绿”背后的荒谬逻辑之后,我们更应以此为戒,立足实际,讲求实效,把乡村树木的价值和功用开发好,让郁郁葱葱的乡村树木扮靓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四个典范”为国际合作指方向

    在6月14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把上合组织打造成“四个典范”的主张。当今世界逆流涌动,“四个典范”不仅为上合组织树立了发展目标,也从政治、安全、经济和文明等方面为未来的国际关系和国际合作指明了方向。

  • 中工时评:动辄“转发过亿”的明星新闻警示了啥?

    在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净网2019”专项行动中,一款帮助明星制造假流量的软件被警方查获,由此也戳破了个别明星的新闻动辄“转发过亿”的“传说”。

  • 中工时评:“中俄方案”护航世界发展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霸权主义、强权主义犹存,世界发展和全球安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情况下,习近平主席在访俄期间提出了“中俄方案”一词,让世界对未来的和平与稳定增添了一份信心。

  • 中工时评:小汽车通行管控不可“一限了之”

    根据交通部等部门日前公开的《关于印发绿色出行行动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要求各地研究降低小汽车使用强度相关政策,“探索实施小汽车分区域、分时段、分路段通行管控措施”。

人物

  • 为维权公开他人隐私?曾轶可做得过了

    曾轶可发博后,机场与边检官方并未及时回应,事实的真相如何还不得而知。但无论真相如何,曾轶可作为公众人物,为了维权公开他人隐私做得有些过了。

  • 以勤奋书写人生价值

    黄克智院士是我国著名力学家与力学教育家,长期从事弹塑性力学、薄壳理论和塑性理论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在长达7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始终教书育人、耕耘不辍。投身石油页岩气领域研究,92岁高龄每天仍坚持工作六七个小时。对他而言,“这一辈子我做了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把我的一生奉献给科学和祖国!”

  • 弘扬楷模精神 凝聚复兴伟力

    6月17日,中央宣传部在湖北省来凤县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张富清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这是对功勋的尊重,更是对英雄的敬仰。

  • 从屠呦呦团队读懂科学家精神

    日前,屠呦呦的名字再次登上各大网站头条。据了解,她所带领的科研团队于近期提出了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