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建设成就军民融合大业-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时事

以法治建设成就军民融合大业

姜鲁鸣
2018-10-25 09:07:2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也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依托。近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军民融合发展法治建设的意见》,对军民融合发展的法治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意义重大而深远。

  法治建设是实现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托。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有两大目标: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核心是实现国家安全和发展统筹治理的现代化。这是一项跨军地、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发展的宏大事业。要推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迫切需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快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如果不能有效提升军民融合法治化水平,巨大的国家经济社会资源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就只能是“一麻袋土豆”,我们就会陷入“要素强、系统弱”“指头硬、拳头软”和“有资源无力量、有实力无能力”的被动局面。“捏指成拳”,充分释放国家战略资源能量,需要法的力量。只有通过立法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意志,通过法律法规对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作出明确规范,通过法律实施强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贯彻执行,才能有效消解融合壁垒,大幅降低制度性成本。也只有从法治建设上真正实现军民之间“车同轨、书同文”,才能更好地凝聚国家和社会力量,有效构建以国家整体实力为支撑的现代国防力量体系,锻造出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法治建设是化解军民融合发展矛盾问题的战略路径。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仍面临着一系列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时常会遭遇“有共识、难落实”难题,其背后无不纠结着复杂的利益关系。要有效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由条块分散设计向军民一体筹划转变,由重点融合领域向多领域延伸拓展转变,由要素松散结合向全要素集成融合转变,必须在军民融合进程中实现参与各方的利益共赢,这就需要强化法治建设。道理很简单:军民融合发展代表国家全局利益,但它有成本,如果这种成本长期由一个局部单位无偿承担,这样的军民融合是不可能行稳致远的。军民融合涉及政府、军队、企业、中介组织等很多主体,其利益诉求各不相同,这一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代表全局利益的融合发展与各局部利益就会形成矛盾和冲突,军民融合发展所增加的那部分成本因为无人承担而扯皮。实践证明,要有效聚合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的融合能量,首先必须用法治手段规范各主体关系。在市场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利益结构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构建系统完备的军民融合相关法律规则、标准和原则,明确界定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合理规范、引导和监督各主体在军民融合中的基本行为,才能稳定各主体的行为预期,充分激发各方参与军民融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规范军民融合发展的综合性法律法规,一些融合领域法律仍然缺位,现有法律法规的有些条款也已经不适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力有时也不够刚性化。在现实中,军民融合工作有时还要靠感情来维系,靠关系来协调,靠政治觉悟来推动。中国作为一个走向法治社会的国家,一个谋求军民深度融合的国家,要凝聚力量、破解难题,必须加快推进比发达国家更有力度的法律建设,以更为强大的战略执行力和制度推动力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关于加强军民融合发展法治建设的意见》是全面启动新时代军民融合法治建设的动员令,要求我们加快构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断提高军民融合法律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中国军民融合之舟驶向深度融合的彼岸。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大学军事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理性看待“女排精神”

    刚刚落幕不久的女排世锦赛再次在中国大地掀起一股浓浓的排球热。虽然女排姑娘最终只获得第三名,没能实现一些媒体所津津乐道的“新三连冠”,但国人对郎平和国家女排大多宽容以待,而且普遍都认为,女排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中国女排半决赛对阵意大利队虽败犹荣,因为她们已经竭尽所能,充分发挥了女排固有的拼搏精神

  • 中工时评:让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更有存在感获得感

    工会十七大的召开,引起了各级工会干部和职工的广泛关注。一位区工会工作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工会十七大会不会提到给我们涨工资?”

  • 中工时评:工会扶贫要发挥“造血”功能

    在过去的5年里,全国已经建立了3544个工会困难职工帮扶(职工服务)中心,共帮扶困难职工3620.27万人次。

  • 中工时评:世界减贫:值得期待的“中国方案”

    今年10月17日,是第25个“消除贫穷国际日”。尽管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全球消贫、减贫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随着撒哈拉以南非洲等不发达地区的人口膨胀,以及与全球经济发展相伴随的贫富差距拉大,这一趋势近年来正在减缓。持续推动全球减贫进程,仍是国际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难题。而要破解这一难题,在过去数十年中取得了全世界最令人瞩目的减贫成就的中国经验,无疑值得世人关注与借鉴。

人物

  • 与其撤稿,不如诚恳地改正错误

    又一个青年长江学者倒下,这一次不是涉嫌性骚扰,而是涉嫌学术抄袭。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现年39岁的青年长江学者梁莹在过去发表了超过120篇论文论文删除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杂志期刊发现问题主动撤稿,一是作者基于某种考虑要求撤稿。梁莹的论文正属于后者

  • 沙漠唱响青春“争气”歌

    毛乌素无边的沙海中,点缀着一丛丛沙柳。它们凭借顽强的毅力,把根深深地扎在沙土中,给原本沉寂的沙海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不懂地质者,很难理解气田的开发难度。地处鄂尔多斯盆地毛乌素沙漠的大牛地气田,有着低渗透特性。天然气藏在犹如磨刀石的岩石里

  • 亚库甫·阿沙木都:铁路人变身“庄稼汉”,“扶”起贫困村新“绿洲”

    他是一名铁路人   却驻守在沙漠边缘的贫困村   从宿舍到田间地头   从铁路职工变身“庄稼汉” 他把以往对铁路工作的感情融入村民的生产生活中他就是新时代铁路榜样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驻和田县拉依喀乡达奎村工作队副队长亚库甫·阿沙木都

  • 小小扁担不算长 能为旅客当桥梁——访全国劳动模范杨怀远

    从上世纪60年代初挑到90年代末,从一个英俊青年挑到两鬓斑白,杨怀远挑了38个年头,共用过47根扁担。当他退休时,领导给他算了一笔账,一共有1336个星期天没休息,约等于25年(当时是每周休息一天)没有过星期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