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从未像今天这样有信心!-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今日推荐

粮食安全,从未像今天这样有信心!

赵永平
2020-04-29 09:57:3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有人担心:如果各产粮大国都限制粮食出口,会不会影响中国人的饭碗?中国的粮食安全能不能经受住考验?

  事实是最好的回答。看市场,无论是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还是“三区三州”偏远乡村,商场的货架上粮食品种琳琅满目;看田间,春耕进展快、苗情好,全国春播粮食面积多于往年。问问身边朋友,家中有没有囤米囤面?别人会把这当成一句玩笑话!

  的确,农业发展到今天,中国人已牢牢端稳了自己的饭碗。“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次疫情,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

  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要端稳饭碗,就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说一千道一万,粮食安全是关乎国家生存发展的底线问题,一旦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

  正因为如此,这么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持之以恒重农抓粮,亿万农民一季一季辛勤耕耘。可以说,对于粮食安全问题,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信心!

  信心,来自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看总量,中国粮食实现“十六连丰”,总产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看人均,去年人均占有粮食474公斤,超过了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看保障,作为口粮的水稻、小麦自给率达98%以上,饭碗里主要装自己的粮。数字背后,更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嬗变:在春耕一线,北斗导航平田,无人机喷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成了种地的好帮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生产方式早已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新农机、新技术把粮食生产基础夯得牢了又牢。

  信心,来自稳定的粮食产业供应链。“产业强,粮食安”,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建立粮食储备和应急保障体系,仅口粮库存就能满足1年以上的市场需求;日应急加工能力约19亿斤,粮食应急加工企业1天的加工能力,就够全国人吃1天多;迈向粮食强国,“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年产值超过3.1万亿元,不仅丰富了人们餐桌,也稳住了农民的钱袋子。

  信心,来自制度保障。制度是关系粮食安全的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今年春耕,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发放稻谷补贴、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继续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并提高了早籼稻和中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等,这些政策释放出强烈信号——让农民种粮不吃亏、地方抓粮不吃亏,调动保护好这“两个积极性”。这是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法宝,过去是,将来也一定是!

  中国人靠自己的双手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了不起的成绩。但越是农业形势好的时候,越不能麻痹松懈。尤其要看到,尽管粮食连年丰收,但基础还有短板,挑战也不小,未来粮食需求仍刚性增长,每年因人口数量增长就要增加粮食需求上百亿斤。

  因此,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的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一刻不能松。保护好“耕地红线”,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底线,任何时候都应该是我们“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