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助力艺术创新-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文体

科技发展,助力艺术创新

吴士新
2019-07-01 09:57:1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当前,中国科技发展迅猛,令世人瞩目。5G、纳米、“中国天眼”、高铁、深海探测、探月计划等,中国科技已步入世界领先的行列。科技的发展、革新不仅带来了深刻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也为艺术创新打开了空间。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从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到今天方兴未艾的现代工业革命,几乎每一次科技发展、进步都会推动新的人文价值观念与新艺术创造的产生。数学、几何知识的发展,催生了以和谐、数量、秩序为基础的西方古典主义写实绘画。而19世纪中叶之后,随着欧洲人对光谱的发现,产生了印象派、后印象派。20世纪随着摄影技术的普及,录影艺术应运而生。

  中国的科技发展带有天然的朴素的实证色彩。中国的四大发明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宣纸、毛笔、水墨等工具、材料的发明,是中国画及其美学的物质基础。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文化、艺术教育的大众化传播。宋代画家在宋代理学的倡导下,使绘画成为深入探究自然事物存在真相、体悟自然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手段,造就了宋代绘画的高峰。

  科学上的新发现总会导致人们认知的改变,而技术上的进步则不断提升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从物质微观世界探索到宇宙宏观世界的探索与研究,揭示出一个全新的世界,不断刷新人类对世界已有的认知、观念。可以说,科技发展不仅为艺术创新提供了新材料、新手段,也为艺术创新提供了新观念、新方法,为艺术发展注入了经久不衰的动力。特别是20世纪以来,现代科技的进步,造就了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艺术、波普艺术、概念艺术、光效应艺术、极少艺术等,这些艺术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科技与艺术融合的过程也是人文度量、价值准则重新生成的过程。它拓宽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让人们在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审美与非审美之间摇摆不定。如今,编程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用于音乐、诗歌、绘画、舞蹈、棋艺等。2016年3月,融合了神经网络、深度学习、蒙特卡洛树搜索等技术的“阿尔法围棋”成为第一个击败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2018年10月,在佳士得纽约拍卖会上,由人工智能通过新算法创作的肖像画《爱德蒙·贝拉米的肖像》拍出了43.25万美元的高价,开启了人工智能艺术拍卖的先河。在数字技术普及的今天,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被广泛应用于数字电影、数字电视以及数字媒体艺术、网络游戏中,强化了虚拟现实艺术世界的视觉感官上的真实性,将艺术从过去被动的、简单的模仿图形拉入主动的、呼应的制造场景之中,这让虚拟艺术创造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而现代科技、现代工业制造的城市奇观与自然景观一起构成一种真实而又虚幻的场景。如果说克隆技术的出现让人类自我克隆成为可能,那么3D打印技术让万物复制成为现实。科技与艺术相互融合,以一种嵌入的方式存在于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自动驾驶、智能泊车、360度全向雷达系统、智能家电、智能手机、人脸识别、智能机器人等,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不过,虽然我们习惯于沉浸在科技创造带来的便利与喜悦之中,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科技的发展亦有其负面之处。过分地强调科学主义、技术主义、理性主义,也将会产生潜在的风险。科技发展如果不受道德伦理约束,将违背科学之为人类服务的初衷。例如,由现代工业化生产原因导致的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基因编辑婴儿事件造成的争议也并未平息。

  在新时代如何将科技发展真正转化为艺术创新的动力,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以5G时代为标志的新科技时代的到来,一个蓬勃发展的艺术创新时代必将到来。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每个专业都能成为好专业

    目前,各地高考分数已出,考生们正在选报志愿,每一个考生,不论分数高低,都必须直面一个问题:究竟该报什么院校什么专业?

  • 中工时评:“四个典范”为国际合作指方向

    在6月14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把上合组织打造成“四个典范”的主张。当今世界逆流涌动,“四个典范”不仅为上合组织树立了发展目标,也从政治、安全、经济和文明等方面为未来的国际关系和国际合作指明了方向。

  • 中工时评:动辄“转发过亿”的明星新闻警示了啥?

    在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净网2019”专项行动中,一款帮助明星制造假流量的软件被警方查获,由此也戳破了个别明星的新闻动辄“转发过亿”的“传说”。

  • 中工时评:“中俄方案”护航世界发展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霸权主义、强权主义犹存,世界发展和全球安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情况下,习近平主席在访俄期间提出了“中俄方案”一词,让世界对未来的和平与稳定增添了一份信心。

人物

  • 扎根泥土籽粒壮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的粮仓里要装着自家的粮食。中国饭碗、中国粮食的安全,还是要从根子上抓起,从掌握育种的核心技术抓起。

  • 仝洋:诠释妈妈和妻子最美的模样

    仝洋,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建筑段郑州绿化所生产服务班工长。1996年以来的20多年间,仝洋尽心照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儿子、支持从警的丈夫、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做好本职工作。

  • 追思徐中玉 读懂“刚健中正”

    在同事兼好友钱谷融先生去世两年之后,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徐中玉先生也于近日驾鹤而去,享年105岁。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文坛的重大损失,徐中玉的离世和近几年周有光、杨绛等文化名人的先后辞世似乎在提示世人,囿于生命规律,出生于20世纪最初一二十年的世纪老人,已经可以用花果飘零、凋谢殆尽来形容。

  • “文秀故事”必将刻进历史的年轮

    时间见证了国人因为一位女孩离去带来的哀伤。一周以来,一个响亮的名字从八桂大地传向了全国,在人们心里激起层层波澜,这个名字就是黄文秀。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