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文体

以文学的方式推开童年那扇门

周卫彬
2018-10-30 08:33:3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想知道记忆是你所持之物还是你所失之物。”伍迪·艾伦的这句话对于理解作家与童年记忆的关系,具有某种启示性意义。在散文集《半个父亲在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中,记忆既是庞余亮写作的依据,又是某种难以回避的伤痛的根源。它就像是一个漫无边际的黑洞,深邃而绵长。从黑洞深处发出的回声,决绝而响亮。这一切皆因两种与生俱来而又无法拒绝的因素,一是亲情,另则是死亡。因为无法回避,它们在庞余亮的笔下,既被纳入封闭的、对立发展的关系之中,又被安放在烦冗的人生公式之上,显得如此复杂。“父亲在天上”与“报母亲大人书”二辑,亲情更像是一种悖论。孕育、生长、衰老,本是人之常情。而非同寻常之处,就在于亲情成为一种被动接受的、带着某种屈辱的情感。悲悯、绝望伴随着伤痛与恐惧。而死亡的洗礼,又让作家成熟地意识到存在的真切与虚无,那种年轻时冲动的、意气用事的想象,也化为写作时的某种动力。

  为何会产生这种情感上的矛盾?这就需要考察庞余亮笔下父亲的形象。无论在散文还是小说中,庞余亮笔下的“父亲”大多数时候是黑色的,是爱而不得、恨而不能的人,是父子关系紧张的制造者。这种经验与印象来自于童年,它不断地刺激作家的创作并伴随一生。相对于《为小弟请安》中虚构的那个暴虐的父亲,庞余亮散文中的父亲,既是放纵而难以接近的,又多了一丝对善意与亲情的渴望。在《半个父亲在疼》这篇影响广泛的同名散文里,这种善意与亲情是因为父亲中风剩下“半个”,被迫等待“施舍”。这种面对病痛之苦与死亡威胁之下的人性如此真实,可以说,此时庞余亮已经站到了向死而生的高度,或者说生命之外的位置,去回看生命本身。然而,这也可能只是“半个”父亲因无力放纵而造成的错觉,那一点点正在恢复的对亲情的渴望,也许会因生活中某些细节而轻易丧失,比如除父亲之外的亲人们积重难返的怨艾。这些地方,是庞余亮散文最令人感到震撼之处,似乎胸中深藏着寒意,那是对于自我和人性某种清醒而悲悯的认识。

  在对父亲的描述中,庞余亮发现了属于他个人的声音,那是内心两个孤绝的“我”在对话。一个是父权“倾轧”之下童年的“我”,另一个是已然成年的“我”。前者虽然年深日久,却对后来人到中年的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二者的重叠与纠缠,使书中的文字,有着饱满的情感张力与生命的质感。譬如《报母亲大人书》一文,几乎在用一种歌哭的方式,来抒发对母亲无法弥补的愧怍。书中的其他文字,亦可视为这二者纠缠半生的反映,其间的真实与虚幻、慰藉与悲痛,皆是为了摆脱记忆的镣铐,而不断从过去到现在乃至未来,一种令人感到迷惘而又迷恋的摆动。“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当我感同身受地去体会他的经历,有时甚至会担心他对精神之苦过于专注,这种苦会不会反过来侵蚀他,令其陷入幽怨与悲愤。好在庞余亮并未陷入委顿,记忆中的一切在他笔下既是消耗品又是奢侈品,像《露珠笔记》与《淤泥记》诸篇,是教师生涯与日常生活中所思所感的点滴记录。然而,那些逝去的时光碎片,既带着摆脱沉重记忆的逃离感,又是如此弥足珍贵。

  热内在《贾科梅蒂的画室》中说:“美并无其他起源,美只源于伤痛。每个人都带着独特的、各自不同的伤痛,或隐或显,所有人都将它守在心中,保存着它。”庞余亮在记忆的伤痛中隐居,并将之化作一种诗性的表达。书中处处皆是关于岁月之殇的比喻与象征,它们就像碎玻璃般的月光洒在海边的沙滩上,那些心理细节如潮汐般翻涌出来,淹没从前的脚印。这也彰显出庞余亮散文语言的高级之处,情感、现实与诗性成分共同构成了散文的语言美感。这种诗性的美感,将人与人之间、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拿捏得恰到好处,针脚绵密地反衬出一种荒诞与悲凉。它虽然夹杂着些许幽怨的声音,却似乎抵消了心头面对父亲死亡的真实的惊恐。这种充满诗与美的情感状态,与其说是一种关于心底深处和亲情状态的描述,倒不如说是在瓦解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我与“我”生命的疏离与弥合,就像我与父亲关系的疏离与弥合——那是以文学的方式推开了童年时代想要推开的那扇幽暗的房门。在这个过程中,庞余亮找到了泅渡精神之河的桨帆。

  (作者:周卫彬,系江苏泰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保罗·艾伦为何广受美国科技界尊重

    10月15日,保罗·艾伦的家人在一份声明中证实,艾伦因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引起的并发症离世,享年65岁。一代技术天才、科技先驱就此告别这花花世界

  • 中工时评:十年磨剑,喜见服务型工会建设全面提速

    10月22日召开的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上,王沪宁同志代表党中央发表致词,突出强调了工会做好做实服务职工工作的重要性。

  • 中工时评:“智慧工会”融入“智慧社会”,值得期待!

    在过去5年里,全国各级工会依托依托“互联网+”建设“智慧工会”,以“一片心、一叠卡、一张网、一个家”为抓手,“互联网+”工会普惠性服务和工会工作、会员信息基础数据库不断健全。

  • 中工时评:理性看待“女排精神”

    刚刚落幕不久的女排世锦赛再次在中国大地掀起一股浓浓的排球热。虽然女排姑娘最终只获得第三名,没能实现一些媒体所津津乐道的“新三连冠”,但国人对郎平和国家女排大多宽容以待,而且普遍都认为,女排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中国女排半决赛对阵意大利队虽败犹荣,因为她们已经竭尽所能,充分发挥了女排固有的拼搏精神

人物

  • 有感于王继才的“习惯了”

    开山岛,不仅缺淡水与食物,连植被和鸟兽都很少。在外人眼里,守岛无疑是一件异常艰苦的事,王继才却把这看得如家常便饭。每当人们问起守岛的困难,他总是说得云淡风轻:“习惯了!别人的生活没过过也过不习惯。”如此地理、如此条件,长期在岛上生活,苦是必然的。但王继才把这苦看得很轻,用“习惯”来应对这苦,并从中悟出一条生活的哲理:苦惯了,对安逸就不习惯了。

  • 卡舒吉案暴露美国在中东的纠结

    最近,沙特记者卡舒吉在沙特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领事馆遇害事件,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 “乞讨奶奶”到底缺啥

    常年在杭州火车东站乞讨的一位老太太火了。平日里,这位79岁老太太扎营东站候车通道,衣着朴素,有时右手缠着纱布但是,东站广播里却循环播送一则提示:该老大妈家庭生活条件优越,请大家不要上当受骗……这则广播视频近日在网上刷屏

  • 新时代·铁路榜样|于本蕃:海拔4800米的天路守护者

    驻扎在平均海拔4800米的雪域高原克服高寒缺氧,挑战体能极限一丝不苟地呵护天路的每一寸钢轨,他就是新时代铁路榜样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养护车间副主任于本蕃。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