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可能让人文学术大众化-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文体

尽可能让人文学术大众化

赵 勇
2018-08-03 09:23:37  来源:人民日报

  人文学术大众化,是要让专家之学接地气、有人缘,提升它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度,引导大众形成健全的价值观,而并不是要降低其学术含量,把它简化成“心灵鸡汤”

  专家者,常常因为“专”而小众。一位理论界同行说过,理论书就应该写得难一些,深一些,高大上一些,这样才可以设置专业门槛,让那些想浑水摸鱼的人望而却步。我自己在给一家权威刊物投稿时,也因为将随笔笔法融入论文写作而被外审专家和责任编辑同时提醒,紧急叫停。同行的想法与责编的提醒不能说没有道理。不仅是因为深度的思想需要深度的学术语言加以呈现,从而确保其原汁原味,不至于被稀释之后变得清汤寡水;而且也因为学术发展至今已形成诸多通行规范,不按规范来,很可能就会触礁翻船。

  如此看来,在学术场域之内衡量,专家的思维和言说方式似乎天生具有合法性。然而,久而久之,它们也越来越面临着许多问题。学者陈平原早就指出:“越来越精细的学科分野、越来越严格的操作规则、越来越艰涩的学术语言,在推进具体学术命题的同时,会逐渐剥离研究者与现实生活的血肉联系。”如果人文学术只能呆在象牙塔中,不落地、不及物,其存在价值将令人生疑。这是我们倡导学术大众化的主要原因。

  从人文专家与大众的关系上看,人文学术大众化也是大势所趋。社会发展至今,已不得不正视如下事实:专家可能还是原来的专家,但大众已不是原来的大众了。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以前专家是“信息富人”,大众是“信息穷人”,这种不对称让专家变成知识的垄断者。然而,随着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同时也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媒体技术的变革,大众开始分享原来专家才有的知识资源,甚至在某些方面已与专家不相上下。在这种格局中,专家与大众的关系就需要重新调整,专家之学需要获得新的呈现,专家之学的大众化之路自然也有更迫切的努力方向。

  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平民化时代,人文领域的专家如果仅仅拥有知识,仅仅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已无法体现出自身优势,在知识的占有之外,他更应该成为学问的深度开掘者,成为思想的精心打磨者。也就是说,比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更重要的是有问题意识,会思考,能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这才是以专家之学影响大众的前提条件。

  我们的很多专家并不缺少精英意识,但面向大众的意识还不充分。许多时候,他们著书立说,心中大概是没有读者的——不仅没有普通读者,甚至也不怎么在意专业读者。他们大概觉得,著作文章越写得莫测高深,才越显得自己学问大、水平高。于是,专家之学终于成为小圈子里的事情,成为少数志同道合者在沙龙中怀着无限敬意低声谈论的对象。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当艺术家为自己或为自己小圈子里的好友工作时,他们鄙视公众。反过来,公众则通过忽视这些艺术家的存在对之进行报复,由此造成的真空被走江湖庸医一样的冒牌艺术家作了填充。这既无益于公众也无益于艺术家。”我以为,这里把“艺术家”换成“专家”,在特殊学术领域其描述同样也是可以成立的。如此看来,专家有无大众意识,不仅关系着思想能否走出去,能否真正影响世道人心,而且还关系着学术的假冒伪劣问题。

  法国思想家萨特的主张与做法值得一提。当他意识到读者大众的重要性时,不仅向知识界呼吁:“必须学会用形象说话,学会用这些新的语言表达我们书中的思想”,而且身体力行地写时评、写剧本,甚至把他那本整整一公斤重可以当秤砣使的哲学书《存在与虚无》简化成一本通俗小册子。中国学界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朱光潜先生既写过《西方美学史》之类的高头讲章,早年也写过《谈美书简》《谈文学》这样的“小书”,而无论是哪类著作,他都能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如此功夫,既是因为他学贯中西,也是因为他特别讲究作文之道:不仅要咬文嚼字,而且要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我自己在作文时,如果碰上兴会,筋肉方面也仿佛在奏乐,在跑马,在荡舟,想停也停不住。”正是依靠这种追求,他才把论文写成了大家可阅读的文章,努力把学问做到化境。

  实际上,当人文领域的专家之学变得越来越佶屈聱牙,当“论文体”成为学术界的主流文体时,一些专家已经有所行动:有人重视专家之学与大众传媒的结合,有人强调“介入日常生活的学术”,有人开始了“具随笔之形,有论文之实”之类的文体实践。凡此种种,都让人意识到专家之学大众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当然,话说回来,行文简显浅,学术大众化,是要让专家之学接地气、有人缘,提升它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度,引导大众形成健全的价值观,而并不是要降低其学术含量,把它简化成“心灵鸡汤”。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领会了马克思的“说服”“彻底”和“事物的根本”,很可能我们也就掌握了专家之学大众化的辩证法。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方金刚:公虽身去 凛凛犹生

    全国法院广大干警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方金刚同志信仰法治、献身改革的崇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7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在中国法院博物馆召开了方金刚同志先进事迹专题展开幕式,周强院长做了重要讲话,深刻缅怀了这位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勇于担当、执法为民的好法官。

  • 中国人的故事丨王明礼:从战斗英雄到扶贫英雄

    微风轻拂,思南晨曦生态茶园晏茶正香。贵州省思南县晨曦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思南县东升森林种养家庭农场董事长王明礼在茶园。他说,他还要永远坚守他的“阵地”,守护好他的茶山。

  • 梁家辉:等到90岁,我想内心会变成8岁小孩

    凡是采访过梁家辉的人,都会感叹一句话,“他实在是太好了!”采访过无数个演员,梁家辉绝对是最“体贴”的一位,这种体贴不仅仅是他会谦和地跟每个人鞠躬、握手,还体现在每个细节上陈可辛曾说梁家辉“演什么,像什么”,其实不仅是表演,他也是记者最乐意打交道的老派香港艺人。镜头前的他不紧不慢

  • 贫穷不值得感谢

    要肯定一个家庭贫困的孩子的奋斗,但舆论如果借机将贫穷的状态当成鸡汤,那就把个案的价值和意义带偏了。“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