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父爱延续到日常家庭照料中-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科教

让父爱延续到日常家庭照料中

兽兽
2019-04-02 09:45:15  来源:中国教育报

  武汉市光谷第十一小学近日开展了“爸爸接送周”活动,倡议学生的父亲在这一周时间内,尽可能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引发舆论关注。尽管大多数网友赞许学校做法,认为爸爸参与活动能够避免“丧偶式育儿”,让孩子的成长更加均衡,但也有网友担心:过于强调爸爸参与,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是否会造成伤害?学校的回应是,“爸爸接送周”是该校面向家长群体的一项倡议活动,并非强制性要求,因而不会刻意强调单亲和离异家庭,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孩子的隐私。

  对于学校开展这项活动的初衷,我认为是好的。所谓“伤害单亲家庭孩子的感情”,我也觉得是言重了。的确,这项活动,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报道里,记者逮着几对放学的父子父女拍照片,幸福溢于言表,可惜这样的“幸福”也许只能持续一周时间。再说,现在小学放学时间那么早,家长大多还没下班,接孩子的起码有一半是老人。照此计,接下来是不是也要搞一个“爷爷/外公接送周”?

  话说回来,学校开展这项活动,并非无的放矢。根据该校此前问卷调查,对于在家里“承担孩子教育工作的主要是谁”的问题,尽管是多选题,但选择“妈妈”的超过90%,选择“爸爸”的不到50%。问到“经常接送孩子”的主要是谁,妈妈占比超过53%,爸爸仅有13%。而根据内蒙古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单位今年初联合发布的《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在家务劳动,照顾老人、儿童、病人方面,中国女性劳动的日平均时长为3.25小时,男性仅为1.1小时。在照顾家庭子女的问题上男性缺位,“爸爸去了哪儿”已成为相当普遍的社会问题。

  当然,这么说也许同许多人日常接触到的情况不太一样,大家身边,确实有很多负责买菜煮饭、照料孩子的男性。从整体上看,家庭照料方面男性参与不足有很多原因,除了主观原因(如某些人身上的大男子主义,觉得洗碗照顾孩子就该女人来做),也存在客观因素。包括男性工作的时间普遍较长,许多工薪族男性碍于情面,不大愿意告诉上司自己要承担额外的家庭责任等等(想想看,在单位说“我先走了,下班要接孩子”,女性说出这句话大家会感觉比较“自然”)。

  男性较少参与家庭照料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确实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技能,我们的社会也较少给予男性学习和练习照料孩子的机会。不光带孩子,其他诸如照顾老人(例如为失能的父母洗澡),男人也感觉头疼。所以看到这则新闻,我私下里觉得,接孩子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实在不值得拿出来夸耀一番。要不咱试试给孩子辅导功课、给孩子换尿布、哄他们睡觉?或者,给病人翻身、洗澡?男人上电视作作秀,拍个《爸爸去哪儿》就被捧上天,各种爱心爸爸让粉丝舔屏不已,可生活中哪来那么多24小时带娃的爱心爸爸?我们的社会在照顾家庭的问题上持双重标准,男人永远没有办法进步。

  当然,要改变这样的状况,需要性别文化、劳动分工体系的相应变化。主观上,男人也应该主动承担起照顾责任。没人天生就是好父母,人都是在不断的“当”和摸索中成长为合格父母的。让电视屏幕和报纸上的父爱延续到日常家庭的照料之中,更多的男人才有望成为货真价实的好爸爸。

  (作者兽兽,原载《南方都市报》,有删节)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十年一诺暖如歌

    【人物】坚持十年为老人拍照的摄影师【故事】“看镜头。微笑。非常好!”在摄影师充满温情的镜头下,一位白发老人神采奕奕的笑容出现在了照片上。镜头里有什么?春天的鲜花,飞扬的青春,难忘的记忆,还有老人们的笑容……对于镜头中的老人们来说,这样的照片不会褪色,而摄影师们也在快门的闪动中为岁月留影。

  • “大师沈巍”与“诗人余秀华”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些天,“大师沈巍”算是网上最红的红人,似乎有遮盖响水事件之嫌了。沈巍,本流浪汉一枚,在上海的街巷流浪26年。然后,有人接连不断地拍沈巍先生之视频,发出了“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的感慨;然后,出现了一位所谓的“师娘”(据说这位半老徐娘也红了

  • 流浪大叔爆红 谁该感到羞愧

    流浪大叔一夜之间成为全民网红,他叫沈巍,据说是某单位因病停职的工作人员。媒体起初报道这位流浪大叔时,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说实话,沈巍的爆红一改电商时代网红靠颜值或才艺出圈的规律。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有着理想和坚持的社会底层流浪者

  • 为救助者解除后顾之忧

    我们既要赞美道德,更要信奉法治。制度性保障并不排斥道德弘扬,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长坐高铁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广播,有乘客突发病情,请求列车上的医务工作者前往提供帮助。媒体也经常报道,某某医生在列车上及时仗义出手,救病人于水火。可最近的一则新闻,令不少医生心生疑虑。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