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让厌学的孩子爱上学校-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科教

多方合力让厌学的孩子爱上学校

邓海建
2019-03-28 09:58:24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人生出彩靠教育,奋进追梦靠教育,教育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日前,《半月谈》提及的一个现象耐人寻味:尽管我国不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但在一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厌学症”在不少贫困家庭中滋生,令扶贫部门感到忧虑。

  这断非杞人之忧,数字胜于雄辩。据《半月谈》报道,广东某县级市对口帮扶广西某县,要动员100多名适龄青年到广东一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培训,但只去了40多人,其中6人没几天就回来了。有的贫困家庭孩子宁愿每天打网游,也不愿接受培训。2018年11月,广西扶贫办通报,广西脱贫攻坚督查组在深度贫困县隆林各族自治县开展督查暗访时发现,截至督查时,该县有531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未能劝返回校。

  无论是经济上的贫困,还是精神层面的贫困,都不妨通过教育发力破解。只要在教育上不懈怠、不停步,终会“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在经济学领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永远是个难题,而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难题的处方药。古往今来,诸多研究早就佐证了一个常识:贫穷者有时虽比富裕者付出更多努力,但其收益却往往赶不上富裕者。说到底,不过是“贫困的脑袋”造成了“贫困的口袋”。正因如此,《摆脱贫困》一书明确提出:扶贫脱贫一定要克服只从经济单向度认识贫困的局限,而要通过改变人的意识与行为来彻底摆脱贫困——这就是著名的弱鸟先飞意识、滴水石穿精神、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等思想的由来。

  事实上,我国在贫困地区加大教育投入的共识始终未曾动摇过。近些年,国家层面启动实施了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财政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全面改善近22万所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中央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62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3000多亿元,832个贫困县已提前完成建设任务。但是,在这些成绩单背面,仍有“厌学症”蔓延之忧。这些不容规避的现实症结,表面上看是孩子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大人的责任。

  “厌学症”之所以成“症”,无非两个问题:一是“学”让孩子生“厌”,二是还有比“学”更让孩子沉迷的事情。于前者来说,是少数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在“脱粉”。在网络原住民时代,内容上的填鸭式教育,加之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已跟不上农村孩子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于后者来说,是社会责任的阙如。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10岁以下网民约为3400万,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呈低龄化趋势。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依然有代表委员在操心着立法防止学生沉迷手机的问题。眼下不争的事实是,无论是游戏厂商还是职能部门,在禁绝不当电子诱惑的责任方面,并未穷尽洪荒之力形成治理合力。这个时候,少数贫困地区学生的“厌学症”成风,只怕当真是积重难返的顽疾。

  针对一些贫困地区出现的“厌学”现象,解决之道恐怕还是要合力而为,寻找因地制宜的“组方”:让“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显性化,让精准扶贫在“智”与“志”的层面有更多见贤思齐的样板;改变贫困地区辍学问题的解决思路,不要等到辍学再去做工作,而应把防辍作为预防性教育的日常;加大对未成年人网络生活的引导与保护,给孩子们清朗的网络生存空间。当然,提升农村教育的素质与层级,也是解决贫困地区学生“厌学症”的基本逻辑。

  越穷的地方越容易滋生的“厌学症”,是基础教育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亦是扶贫攻坚发力的核心领域。听听贫困家庭对教育的看法、问问贫困学生对教育的期待,合力共治、用心用情,才能逐渐把“厌学症”遏止在萌芽状态,将辍学的孩子拉回明亮的课堂。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流浪大叔爆红 谁该感到羞愧

    流浪大叔一夜之间成为全民网红,他叫沈巍,据说是某单位因病停职的工作人员。媒体起初报道这位流浪大叔时,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说实话,沈巍的爆红一改电商时代网红靠颜值或才艺出圈的规律。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有着理想和坚持的社会底层流浪者

  • 为救助者解除后顾之忧

    我们既要赞美道德,更要信奉法治。制度性保障并不排斥道德弘扬,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长坐高铁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广播,有乘客突发病情,请求列车上的医务工作者前往提供帮助。媒体也经常报道,某某医生在列车上及时仗义出手,救病人于水火。可最近的一则新闻,令不少医生心生疑虑。

  • 让“海子”回到他原来的样子

    今年3月26日,是诗人海子离世30年的日子。这些年来,人们把许多意义和价值附着在他身上,谈起诗歌时总是会谈起他。想起当年与他的交往,让我心生很多感慨。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中文系的同学办了一个小期刊《启明星》,有了一点反响,作为法律系同学的海子来到我宿舍

  • 把好思路变好出路

    2018年3月,河北省文联干部赵云旺来到阳原县大田洼村,担任第一书记。因为他是文联干部,乡亲们都叫他“文化人”。一声“文化人”,饱含了乡亲们对赵云旺的尊敬,也折射出对脱贫致富的渴望。尊称的背后是担子,更是信任。赵云旺坦言:“光舞文弄墨不叫‘有文化’,得有真本领,带着百姓脱贫。”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