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警系统管用,但也得善用-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热点聚焦

地震预警系统管用,但也得善用

王宏伟
2019-06-19 07:44:44  来源:环球时报

  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我国在汶川地震后开发的地震预警系统的作用再次刷屏,社区广播预报地震来袭的倒计时声令人记忆尤其深刻。有些人欢呼,这是地震预报技术取得巨大进展,甚至是人类面对不确定性的重大胜利;有些人则吐槽,地震还没有造成损失,但惊人的警报声就把人吓得魂不附体……

  仅从地震预警而言,这次四川地区的预警系统付诸“实战”是个好事。第一,表明这个机制确实运行起来了,而且确实起到了预警效果;第二,也暴露了我们很多人虽然见识过地震带来的破坏性,但在日常中接受灾害应对的训练还比较缺乏。

  地震是一个规律尚未完全被人类所掌握的致灾因子,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不确定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地震造成的危害与影响愈发具有复杂性、连锁性和系统性。因而,防震减灾是应急管理领域难度较高的一个课题。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与自然灾害不断抗争的历史,也是一个试图驯服偶然性与不确定性的过程。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9.0级大地震的发生催生了地震学,地震“天谴论”的神话被彻底抛弃。时至今日,面对地震,人类依旧难以研究、摸索出其产生的规律。

  在我国,1966年邢台地震发生后,防震减灾部门坚持不懈探索地震短临预报难题。但是,科学的突破往往难以短期内实现。面对这一现实,国内将地震预报与预警区分开来:地震不能预报,但可预警。预报是基于地震没有发生,而预警则是基于地震的影响没有发生。

  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是一门讨巧的技术,即利用地震的纵波和横波或地震波与电磁波的时差。当地震发生后,纵波传播速度快,但破坏力较小。在传播速度慢、但破坏力较大的横波来临之前,这个系统可以告知、敦促公众逃生。同时,地震波从震中向外扩张,捕捉到地震发生的仪器发出的电磁波速度要快于地震波。这个速度差也可以为公众逃生争取一定的时间。地震预警系统并非我国独有。早在2007年10月1日,日本气象厅就开始为公众提供地震预警服务。不过,日本将其称之为“地震紧急速报系统”。

  当然,任何预警系统都是存在局限的,地震预警系统也不例外。地震发生作用时间很短,给人预留的响应时间仅有几秒到几十秒。预警如果要发挥作用,社会公众在获得预警信息后,需要在短时间内采取近似格式化的避险行动。而且,离震中越近,提前预警的时间越短,但地震可能造成的破坏却越大。在距离震中较远的地区,如果社会公众不能够理性应对,而是慌不择路地采取不适当的逃生行为,反而会引发不必要的损失。这也是过去对地震预警工作产生困扰、束缚的因素之一。

  严格地说,预警的前提是预测。基于预测,人们编辑并发布警报信息,是为预警。然而,一个完整的预警流程要止于公众的适当响应。预警系统不仅包括技术维度,也包括制度和文化维度。在接到预警信息之后,公众如何进行研判:是空袭警报,还是地震警报?确认为地震警报之后,公众是否会手忙脚乱或无动于衷以及有无就近、安全的避难场地,这些都不是单纯凭借技术可以解决的。例如这次宜宾地震,四川一些地区发出的地震预警就让不少当地民众有些惊慌失措。

  不仅如此,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既给人们带来便捷,也可能是麻烦的制造者。2018年1月13日,美国夏威夷公众接到导弹来袭的手机短信预警。后来证实,这是值班人员将演习误判为实战的结果。试想,倘若由于雷击或故障等因素引发地震预警系统发出空警、虚警,其挽救、弥补措施也不是技术系统和手段自身就可以解决的。

  人类对不确定性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厌恶。而且,任何事物经过信息技术的“加持”后似乎就会变得“法力无边”。当地震预警系统的威力彰显后,人们为之而流露出更加自信、乐观的情绪,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技术至上主义的论调是值得怀疑和警惕的。一个有效的地震预警系统,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就必须被镶嵌进应急管理系统之中并与应急制度、安全文化建设相互兼容。

  最起码,以下三个方面是十分重要的:第一,强化公众的避震防灾意识、知识和技能,确保接收预警信息后公众做出适当的反应,避免产生过度恐慌。可能第一次我们会惊慌,但第二次就会变得有经验,知道在这宝贵的十几秒甚至几秒时间里,最应该优先做什么。第二,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确保公众有安全的场所可躲。第三,经常开展应急疏散演练,确保逃生行动有序,不至于引发混乱或踩踏。

  总之,地震预警系统要发力,必须克服技术至上主义的迷思,因为地震预警系统只是地震预警政策的一项技术性工具。而在地震预警政策的“工具箱”内,可能还有其他必不可少的选项。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四个典范”为国际合作指方向

    在6月14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把上合组织打造成“四个典范”的主张。当今世界逆流涌动,“四个典范”不仅为上合组织树立了发展目标,也从政治、安全、经济和文明等方面为未来的国际关系和国际合作指明了方向。

  • 中工时评:动辄“转发过亿”的明星新闻警示了啥?

    在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净网2019”专项行动中,一款帮助明星制造假流量的软件被警方查获,由此也戳破了个别明星的新闻动辄“转发过亿”的“传说”。

  • 中工时评:“中俄方案”护航世界发展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霸权主义、强权主义犹存,世界发展和全球安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情况下,习近平主席在访俄期间提出了“中俄方案”一词,让世界对未来的和平与稳定增添了一份信心。

  • 中工时评:小汽车通行管控不可“一限了之”

    根据交通部等部门日前公开的《关于印发绿色出行行动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要求各地研究降低小汽车使用强度相关政策,“探索实施小汽车分区域、分时段、分路段通行管控措施”。

人物

  • 为维权公开他人隐私?曾轶可做得过了

    曾轶可发博后,机场与边检官方并未及时回应,事实的真相如何还不得而知。但无论真相如何,曾轶可作为公众人物,为了维权公开他人隐私做得有些过了。

  • 以勤奋书写人生价值

    黄克智院士是我国著名力学家与力学教育家,长期从事弹塑性力学、薄壳理论和塑性理论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在长达7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始终教书育人、耕耘不辍。投身石油页岩气领域研究,92岁高龄每天仍坚持工作六七个小时。对他而言,“这一辈子我做了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把我的一生奉献给科学和祖国!”

  • 弘扬楷模精神 凝聚复兴伟力

    6月17日,中央宣传部在湖北省来凤县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张富清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这是对功勋的尊重,更是对英雄的敬仰。

  • 从屠呦呦团队读懂科学家精神

    日前,屠呦呦的名字再次登上各大网站头条。据了解,她所带领的科研团队于近期提出了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