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那些奋斗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退役军人-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网评

好网评

致敬!那些奋斗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退役军人

2020-08-19 13:29:52  来源:退役军人事务部

  高旭:红枣成了致富“金蛋蛋”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哟,九十九道弯上哟,九十九只船哟,九十九个艄公哟来把咱的船儿搬……”

  如今,黄河上早不见了艄公的身影,这首《黄河船夫曲》的诞生地——陕西省佳县螅镇荷叶坪村贫穷落后的局面,也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打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有第一书记高旭的辛勤付出。

  1969年出生的高旭,是土生土长的佳县人。他1986年12月应征入伍,2013年12月转业到榆林市能源局仅半年,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脱贫攻坚的新战场。

  初到荷叶坪村,细心的高旭发现全村因病致贫率高达53%,但病因一直无法找到。怀疑饮用水存在安全问题的他,迅速对全村4口井水进行采样化验,结果发现全村水源重金属均严重超标。

  “必须安装净水装置,每户安装一台!”高旭下定决心并说服村镇干部群众。为了让村民喝上放心水,高旭像给自己置办家当一般考察市场。当时每台净水器市场价是3000元,高旭跑了好多地方,讨价还价,最后商定每台2600元,榆林市能源局补助1800元,村民自己只承担800元。这之后他通过争取项目,家家户户又陆续喝上了自来水,从根子上解决了全村的安全饮水问题。

  荷叶坪村盛产红枣。前几年,由于受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加之每到红枣成熟时,秋雨绵绵,红枣裂果,全村2100亩枣树一度处于“树没人管、枣没人收”的尴尬境地。

  2018年,在高旭的提议下,荷叶坪村结合扶贫政策,将全村2100亩枣树流转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管理,从剪枝施肥到病虫害防治,均由合作社统一负责。红枣成熟后合作社保底回收,有效解决了村民红枣销售难、收入不稳定问题。合作社还全方位吸纳村内剩余劳动力就业。截至目前,累计兑付工资近80万元,真正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打上工、挣到钱。

  此外,他们还新建了210平方米的保鲜库,将鲜食红枣上市时间推迟2到3个月,价格从每斤1元提高到3元左右,红枣也就变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金蛋蛋”。

  “在高书记这个‘新艄公’的带领下,荷叶坪村近两年连续实现了贫困村整体出列和贫困户全部脱贫目标。”村委会主任张小建说。如今,“树上有枣、树下有鸡,水中养鱼、水面养鹅”的立体化产业发展格局在荷叶坪村已基本形成。

  冯武耀:打造就业扶贫示范园区

  23个村(社区),6个省级贫困村,1136户4724个贫困人口……2016年,冯武耀担任江西赣州定南县鹅公镇党委书记,这位1997年入伍的老兵,扛上了一副新担子。到任后,他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天坚持“家访”2小时左右。

  “冯书记,这条路太不好走啦!”“我想种脐橙可是没有启动资金!”……满满15本笔记本,汇集了各类问题,让他既掌握了各类民生难点,也逐渐找到了攻坚克难的方向。在下村走访过程中,他发现很多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问题。

  43岁的卢保华是鹅公镇大风村村民,幼年时患病导致双腿残疾,生活离不开轮椅。贫困和不幸让他一度自卑抑郁。2018年11月,大风村扶贫工作队员张扬帆在大风村小学开设“同心画室”,义务教学生和村民画画。对绘画感兴趣的卢保华成为第一个“大孩子”。2019年6月,在鹅公镇举行的“扶德扶志,感恩奋进”主题书画义卖活动中,卢保华的9幅画作被一抢而空,得到了绘画的第一笔收入3200多元,还收获了一批绘画订单。

  “同心画室”的成功,给冯武耀很大启发,何不以此为载体,打造扶贫品牌,实现“智志双扶”?如今“同心画室”已经开设了四个画室。2019年10月,鹅公镇“同心画室”参加了江西省扶贫产品展示对接会。

  2017年,冯耀武开始筹备打造就业扶贫示范园区,带头与在外乡贤和务工人员联系,动员他们回乡创业,并积极争取优惠政策。

  目前,园区有电子设备、数据线、制衣、玩具等行业扶贫车间和加工企业共50家(其中扶贫车间12家),去年年产数据线21亿根,被誉为华南地区数据线生产第一镇。园区可提供1800多个岗位。

  凭借“用好旧资源、挖掘新资源、用好新政策”的发展思路,鹅公镇的手工业创业基地、中草药种植基地、生态养殖基地都已初见规模。截至目前,鹅公镇已脱贫1060户4579人,6个省级贫困村均脱贫,退出贫困村序列。

  谢彬蓉:绽放在大凉山上的军中绿花

  冬日黎明,大凉山深处,海拔3000多米的扎甘洛村白雾弥漫,潮湿阴冷。天还没亮,谢彬蓉就已洗漱完毕,在厨房开始忙碌。她要赶在学生到校之前,把午饭提前做出来。这样日复一日的支教生活,她已经在大凉山度过了6年。

  谢彬蓉曾是空军某部的一名高级工程师,在西北大漠戈壁深处服役20年。按说,解甲归来已经人到中年,应该好好享受在重庆老家与家人相伴的日子,可是,她却选择了只身来到大凉山支教。

  2014年初,谢彬蓉来到了西昌市的一所民办彝族学校。起初,她打算完成一个学期的志愿服务就离开,没想到,首个学期期末,她被交换到条件较好的乡中心学校监考时发现,竟然有许多学生试卷有多道题答不上来,有的学生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

  那一刻,谢彬蓉决定不仅要留下来,还要求到师资最匮乏的大山深处去。2015年,她来到了美姑县的扎甘洛村教学点。美姑是国家级贫困县,刚来时,村里不通公路,第一天报到时,刚刚下完雨,上山的机耕道泥泞难行,险象环生,不仅有许多急转弯和数百米深的悬崖峭壁,塌方路段还不时有石头从山上掉落下来。

  扎甘洛村是一个彝族村寨,只有45户200多名村民。当时的教学点是一间土坯房,只有她一个老师。她住的另一间土坯房既是宿舍,又是办公室,还是厨房,偶尔还会有毒蛇和老鼠出没。

  起初,她整夜开着灯都不敢睡去,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神经衰弱。这时,村民们以为她肯定要离开了,可是谢彬蓉还是坚定地留了下来。当时,学校只有六年级10个孩子,于是,她白天上课,傍晚挨家挨户走访劝学,把放羊喂猪的孩子一个个拉回课堂。

  在教孩子们学知识的同时,谢彬蓉还为每个学生购买脸盆毛巾、牙刷牙膏等生活用品,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再通过孩子影响家长。晚上,在教学点小小的坝子上,她还把自己通过视频学到的彝族达体舞教给乡亲们。

  冬去春来,谢彬蓉已经在大凉山支教六个年头。这六年里,丈夫在重庆,女儿在上海,每年除了寒暑假之外,一家三口大部分时间分居三地。虽然与家人聚少离多,谢彬蓉却并没有感到孤独,因为,她把这里的彝族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次,谢彬蓉背着一名全身长满红斑、膝盖疼得无法走路的孩子回家,孩子不经意间叫了她一声“阿嫫”(彝语:妈妈),让谢彬蓉顿时泪如雨下,抱着孩子久久没有松开,内心充满了满足和感动。

  谢彬蓉在大凉山支教的故事流传开来以后,许多媒体前去采访,有的还邀请她和山里的孩子来到大都市,走进演播厅。不过,鲜花和掌声过后,她依旧回到大凉山,继续坚守,为山里的孩子培育着明天的希望。

  夕阳西下,谢彬蓉带着放学的孩子们唱起了《打靶归来》这首难忘的军歌。如今,一条条水泥路通向各个村寨,一栋栋彝家新寨拔地而起,大凉山每天都在发生新变化,这一切,更加坚定了谢彬蓉退役人生的支教步伐。

  来源:学习军团;综合人民日报、中国国防报、国防时空

1 2 共2页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