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郭振纲-正文
远离风险,学生的“必修课”
郭振纲
//www.workercn.cn2016-10-1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相比顺利完成学业,引导广大学生学会理性处理生活中的大小事情,远离风险,走稳人生的每一步,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后者更是学生进入成人的必备素质。

  据《中国青年报》10月10日报道,近日,湖南多名大学生被湖南文理学院大四学生黄某利用他们的个人信息贷款数十万元的事件引起广泛关注。被卷入此事的多名学生称,黄某将出借信息学生的照片、学生证、身份证及银行卡等信息上传给网贷平台,总计借款30万元,由于无法还款,导致“帮忙”的同学面临巨大偿债压力。校方称,涉事大学生已与帮其借贷的5名同学达成还款协议。

  “裸贷”风波尚未走远,“被贷款”接踵而来,校园网贷的话题再次引发关注。如果网贷平台经营不规范等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人们担忧,今天的小范围事件可能会演变成明天的大范围风险。比如,如果借款者无法偿还借款,这些“被贷款”学生必然会被牵连,很可能影响本人的学习、生活,增加其家庭的经济负担,还可能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还有,如果网贷平台到期无法收回贷款,鉴于目前多数网贷平台最终的资金来源或明或暗地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关联,一来可能增加金融机构的呆坏账,二来网贷平台一旦采取过激收贷手段,有可能涉嫌敲诈,民事纠纷可能转化成刑事犯罪,也会给社会稳定埋下潜在隐患。

  校园内“裸贷”“被贷款”等现象的发生,说明相关监管存在一定漏洞。目前,金融机构网上贷款,都要进行网下确认,而校园网贷平台仅仅只要学生证、相片、身份证上传后不加任何确认程序就会放款,风险监管机制不靠谱。即使某些学生及家长到期无法偿还借款,一些网贷平台经营不下去,很可能会选择“跑路”,现实中不乏此类实例。

  这也说明我们的金融创新机制还不健全。金融创新是大势所趋,但要建立在有序的基础上,一些网贷平台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突破底线,不讲诚信,不讲规则,一些网贷平台其实是在打“擦边球”,吃定学生家长最后会“埋单”。这些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警惕。

  比如,进一步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有针对性地出台互联网金融操作指引;加强对诸如网贷平台等互联网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行为的日常监管,引导其合规经营,增强风险意识、诚信意识,规避短期行为、投机行为;引导公众确立互联网金融风险意识,不轻信一些机构的宣传,凡事多想想风险,清醒预判可能的后果,不让自己掉入“美丽陷阱”。

  对于涉世不深、对风险认知不足的学生群体,学校、相关机构应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一想,利用多种方式和渠道提醒学生,涉及贷款的事不是小事,无论网上还是网下,绝不可一时冲动,自己要为自己的承诺与行为负责。

  相比顺利完成学业,引导广大学生学会理性处理生活中的大小事情,远离风险,走稳人生的每一步,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后者更是学生进入成人的必备素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