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刘颖余-正文
你能闻到“冷战”气息
刘颖余
//www.workercn.cn2016-08-1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霍顿“喷”孙杨一事看起来不那么容易了结。昨晚的200米自由泳决赛,并没有澳大利亚人什么事,但赛后的发布会,依然有外国记者问孙杨相关的问题。孙杨则不气不恼,不卑不亢:“我只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把我自己的事情干好。”孙杨在避免正面回应挑衅的同时,还提醒大家关注前进中的亚洲游泳,并列出叶诗文、朴泰桓、萩野公介等一系列闪亮的名字作为佐证。

  我觉得,孙杨的这种回应是很巧妙的,也是很东方的。他成功地把两个国家的“对抗”上升到整个亚洲和澳大利亚的“对抗”,壮大了本方阵营,势必得到更多人的同情和理解。比如昨天和孙杨一同出席发布会的美国选手就对孙杨惺惺相惜,主动和孙杨握手,并拍了拍孙杨的肩膀。在国际泳坛,孙杨还是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他是世锦赛最有价值运动员,上届奥运会两金一银的得主。他就是当今泳坛的巨星。承认这一点,丝毫没有任何不好意思的。

  最重要的是,他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金牌。在竞技场上,还有比这更好的回击方式吗?倘若如霍顿所述,他攻击孙杨,是想效法前辈用心理战击溃对手的自信,那么孙杨拿到他从未拿过的200米自由泳金牌,当然会让对手的士气受挫。接下来的1500米自由泳,孙杨还要和霍顿同场竞技。我以为,孙杨仍应该像他所说的那样“专注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必为其他事情尤其是某个对手分心。

  从目前情况看,孙杨的一枚金牌多少平抑了网友的义愤,但此事的高潮一定会延续到1500米自由泳比赛。从网友的反应看,对于霍顿的愤怒已经转移延伸到对于澳大利亚游泳和澳大利亚人的反感,这是自然的。在奥运会这样的赛场上,出场的是你个人,但代表的绝不是个人。你背靠的永远是你所在的国家。当你粗鲁地对另外一个国家的选手评头论足时,你发表的一定就不是个人观点,何况澳大利亚代表团从上到下都已经表达了对于霍顿言论的支持。

  让人遗憾的是,这不是中国选手第一次遭受无端质疑。4年前的伦敦奥运会,美国教练莱昂纳多就将叶诗文的优异成绩与兴奋剂挂钩,令部分外媒“围攻”小叶。

  本届奥运会,中国选手也不是唯一的受害者。日前,针对俄罗斯选手埃菲莫娃晋级女子100米蛙泳决赛一事,菲尔普斯也进行了类似的指责:“游泳运动应该是干净的,让一个两次药检阳性的人仍然有资格在这样的泳池中竞争,令我痛心疾首。”(注:埃菲莫娃在2013年曾因查出使用普拉睾酮被禁赛18个月,剥夺多块奖牌,在今年3月又因为有服用米屈肼的嫌疑被国际泳联禁赛,后被澄清。)

  女子100米蛙泳决赛中,埃菲莫娃最终不敌美国选手莉丽·金。赛后,美国姑娘在接受NBC采访时说:“美国人今天证明了以干净的身体比赛也能赢得胜利。”发布会上,在谈及获胜感受时,莉丽不顾坐在旁边的埃菲莫娃,直言:“感觉很棒,尤其是在知道自己是干净的情况下拿到金牌。”

  如果你认为,这些事情只是选手之间打嘴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埃菲莫娃在比赛中被美国观众狂嘘,颁奖仪式上两名美国选手和她形同陌路。这种“冷暴力”甚至让埃菲莫娃流下了眼泪。如果再联想起本届奥运会俄罗斯选手被大面积禁赛,你会感到,奥运会上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歧视不仅远未绝迹,反而有些愈演愈烈。

  让体育远离政治,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基本原则,“当你跨进体育的门槛时,就把政治抛弃在门外吧。”这是国际奥委会第五任主席布伦戴奇曾经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但当年阻挠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最起劲的也正是他。体育远离政治,有那么容易吗?

  还是已故的萨马兰奇说得中肯:“体育不涉及政治,这说起来极为容易。不过在现实中,却完全是两码事。我认为,体育不得不与政治保持非常密切的关系。其原因在于,在某些国家里,就根本不能没有政治。”

  冷战时代早已结束了,但冷战气息不会轻易消失。至少在本届奥运会上,我就闻到了那么一丝冷战的气息。(本网里约热内卢8月9日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