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刘颖余-正文
珍惜女排正能量
刘颖余
//www.workercn.cn2015-09-1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女排世界杯夺冠,国人无不振奋。不仅电视收视爆棚(据统计,决战日本的比赛市场占有率达到17.5%,关注度甚至超过新闻联播。重播时段中日女排大战的收视率同样势头强劲,胜出“快乐大本营”和“中国好声音”),其他媒体也铺天盖地。广大真球迷伪球迷纷纷怒刷朋友圈,给郎平和女排送去各种赞美;女排凯旋归国之日,接机阵容更是盛况空前,不仅球迷粉丝挤爆机场,排球界资深人士也几乎倾巢出动,俨然成了排球界一场盛大的聚会。此景,真的是久违了。

  人们为什么那么关注女排?当然首要原因还是她们给大家带回了一座久违的世界冠军奖杯,在国家女篮被日本队“狂虐”奥运前景不明,国足连一个中国香港队也搞不定的特殊时间节点上,女排的冠军来得多么的及时!困扰中国体育多年的大球之痛依然清晰,但现在,因为有女排,我们至少暂时可以先高兴一会儿。

  中国体育已经过了仅以成败论英雄的原始阶段,但对于大球来说,世界冠军依然是珍稀品,而有趣的是,中国三大球所有的世界冠军都来自女排。因此,人们有理由要追问,为什么总是女排?

  人们对此有许多解释,比如女排项目,我们和世界水平差距小更容易追赶,比如排球没有身体接触,更适合中国人等等,当然,最普遍也是最强大的理由是——女排有“女排精神”。

  别小看了女排精神。1981年女排首次夺冠后,《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写道:“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人民日报》甚至还开辟了“学女排,见行动”的专栏。有媒体报道,“某工厂女工看了女排的事迹之后,每天早来晚走,精心操作,班产量天天超额完成计划”,“某煤矿工人看完女排比赛之后,自觉加义务班,日日超产”……这些如今听来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却是历史的真实。彼时,中国女排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与外面世界的最好联接,以勇于拼搏为主要特征的女排精神早已超越了体育,而成为民族的一种信仰和图腾。

  时过境迁,随着中国体育的不断强大,今天的我们似乎不那么需要那么多“精神”来激励自己,体育的消费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正得到更多的凸显。但从今天公众对女排夺冠的反应看,“女排精神”并没有淡去,它在郎平情难自已的眼泪里,在队员们每一声怒吼、每一次拥抱和每一次的倒地扑救中。卸下时代重负的“女排精神”,不再有那么神圣,但它看不见的力量依然强大,公众的“女排情结”依然埋在心中,时刻等待宣泄的一刻。当下的中国,人们不再需要消费女排精神,但依然感念曾有的那份情怀。这份情怀和期待,与女排姑娘们的勇于担当,一起构成了中国大球中不可多得的正能量。

  为什么总是女排?因为她们不仅有女排精神,而且还有冠军的血统。

  在中国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征程中,我们应该好好发掘、珍惜、推广像“女排精神”这样的正能量。事实上,今天人们重提“女排精神”,并不是简单的回归。女排精神一直在得到传承,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比如今天的中国女排,不仅敢于拼搏,刻苦训练,而且更讲究科学训练和人性化的管理;郎平的“大国家队”理念和国际化的保障团队,让队伍受益匪浅,这种开放的视野和专业的态度同样让人赞叹。现代体育的发展,来自运动员个性价值的诉求,遵从运动规律的召唤,已经占据了主流。在这方面,郎平和她的姑娘们可以说走在了中国体育的前列,实在值得其他项目和运动队好好学习借鉴。

  无论对于中国体育还是中国球迷,拥有女排这样一支队伍都是幸福的。让我们慢慢地陪着她走,且行且珍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