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石述思-正文
“公考23人竟有22人零分”背后潜伏什么?
//www.workercn.cn2014-05-2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21日,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云南省公务员局联合公布了2014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成绩。

  旋即有网友爆料称,西山区税务局岗(岗位代码为0112996002)只有一个125.5分的第一名成绩,其余22人成绩全部为零分。

  对此,负责招录工作的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回应表示,“0分”并非是录入系统出了问题,主要是由于考生涉嫌违规导致的。

  但如此回应并没有平息网友的质疑。

  22日,云南省公务员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该22人零分属缺考,具体原因正在调查。发布会仅持续了1分35秒,其“简短有力”让网友“不明觉厉”。

  首先,一个职位只有23人报名,竟然22人违规,暴露出一些地区部门公务员考试作弊、弃考现象之严重和普遍。

  这一方面说明,即使中央三令五申,不断加强公考违规的惩处力度,但仍挡不住一些考生铤而走险,前仆后继的脚步。首要的一个原因是目前惩处力度不够,违规成本偏低,加上在具体执行环节存在巨大漏洞,难以从根本上遏制部分考生的侥幸心理,作弊、代考现象屡屡发生,严重损害公考的正常开展,进而损害党政机关的公信力。

  现在对作弊、代考考生的惩罚是五年内不得再参加公考,加上执行中的不到位,显得无比温柔。

  在权力集中的古代,通过科举选拔官员对于政权稳固、民生福祉至关重要,因此其公平公正备受朝廷重视,对作弊者惩处相当严苛。

  明清之时,对于科举作弊者被查获会受到的处罚有: 轻则驱除考场,永不录用,以下三代不得科考,如明朝的徐霞客,就是因为其祖父科考舞弊,致使其不能科举。重则杀头灭族。如清朝的三大舞弊案,牵连数百人,作弊上至主考,下及士子,皆受重刑,直至处死——清咸丰时柏葰成了清代科场案中唯一被斩处的一品大员。

  反观当下公考,受罚者首当其冲是考生,且相当温柔,其背后存在的隐蔽利益输送往往“查而不纠”,最终不了了之。

  于是,昆明公考违规事件引发的另一个质疑更值得关注。

  网友发出如下追问:除了22名得零分的倒霉违规者,那考125.5分的第一名是谁?能不能将其公示?

  此前,接连爆出的公考丑闻不断加重公众的疑虑。例如铜陵市公安局“专业警察1”一岗位招3人,12人报名参加笔试的竟然只有1人,引发萝卜招聘和恶意报名的质疑。后记者查实,这12个报名的考生全部来自于北京的一所高校,更为巧合的是来自同一专业同一班级。2009年12月,浙江省平阳县电大招聘校长林传杯之子林廷耀担任教师,而此前的招考中仅林廷耀一人真正参加考试,另外两人是林家请来的“考托”。

  近些年,地方官员利用手中权力为子女亲属谋职、谋位、谋饷的事情并不少见,从“萝卜招聘”“吃空饷”再到“伪造档案”“绕道进人”,将岗位福利化、将“官位”世袭化,将公共资源私有化,且手段越来越隐蔽,严重危及社会公平正义,加剧官民对立。

  专家指出,这暴露出当下公考在选拔制度和问责体系的先天不足。一些公务员招考相关部门制定招聘规则,确定招聘程序,集“运动员”与“裁判员”于一身,融“执行者”与“监督者”为一体,很容易将相关规定“屏蔽掉”,或者将关系人“隐身”。

  当务之急是在现行体制下,纪检人事部门应进一步发挥作用,对用人、招聘流程进行全过程公开、公示,并广开言路和渠道,方便社会大众对公示结果进行监督。同时,建立违规溯源制度,加大对违反招聘用人制度的官员的彻查惩处。

  目前尚无证据证明昆明此次神奇的招聘与萝卜招聘有关,但相关部门应直面质疑及时作出回应,尽快消除公众疑虑,为公考争气正名。

  其引发的争议印证了公众一个渴望:期待中国公考能够告别体制内的灰色地带,阳光操作,接受社会监督,经得起民意的考量。前提是有效落实将权力真正装到制度的笼子里。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