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幻灯片

乡村教育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匡生元
2019-01-16 11:10:00  来源:红网

  “乡村教育资源不整合,小的学校不合并,乡村教育就没有出路。”这是马云在一个乡村教育午餐会上所表达的观点。在他看来,打造乡村寄宿制学校才是解决之道。他认为应该把学校集中到交通便利的地方,如果学校大了,有了两三百个学生,资源就能够集中,交通方便了,优秀的老师就自然愿意去。(1月15日《新京报》)

  马云的建议,有两点,一是整合乡村教育资源;二是让学生寄宿。

  那么,马云的建议真的是乡村教育的出路吗?未必。

  整合乡村教育资源,早些年就有大规模地实践。可是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是事与愿违。有好多合并了的学校又拆分回原状。其根本原因是整合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乡村教育资源落后的现象。乡村教育资源总体上就落后,再怎么整合也无法整成优质的。这好比一个贫穷的村子,再怎么将财力集中起来也无法使财力雄厚。而且,整合并校增加了学生因路远而上学的困难和上学不安全的风险。

  学生寄宿,现在不少乡村都办有寄宿小学。我曾去过一个寄宿学校。这所学校在山区。寄宿的是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我问校长,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校长憨厚地一笑,说,成绩嘛,实在不好意思说啊。因为我们学校的师资水平不高,中师毕业的就我一个。没有好的老师,学生哪会有好的成绩。我点点头。校长接着说,其实,我们最大的精力是放在学生的安全上。几岁十几岁的孩子,全靠我们十几个老师,责任重大啊。网上一位寄宿学校的老师在马云的建议下留言道:“寄宿制不一定就能成为出路。我所在的就是一所整合了整个镇村完小的镇中心校,学生1345名,基本每个年级5个教学班,校内寄宿制学生800多名,校外寄宿点也有学生寄宿,那些孩子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寄宿,离开父母亲身边,没有能够得到健全的家庭教育和家人的照顾,每天下了课就是在校园里疯跑,疯玩,还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平时布置的作业孩子不完成,也没地方说教,因为父母都不在身边。说实话,我们学校教学质量特别差,语文还好些,但数学和英语,我所在的年级,平均分50分左右!老师又能如何?说不听!每天四个值日老师加一个值日领导,只能守住孩子们不出事就好了。”可以说,这些就是乡村寄宿学校的基本现状。

  乡村教育资源落后,不是教育资源的分散。优秀教师大都不愿意去乡村学校,乡村学校难以留住优秀教师,根本原因不在于交通不方便,而在于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应当承认,近些年随着国家对乡村教育投入的加大,尤其是“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出台和实行,乡村教师的待遇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乡村教师的待遇还是不尽如人意的。特别是边远和欠发达的乡村,教师的待遇还很低。其他的不说,就是工资收入远不及当地的公务员。因此,问题的根本在于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特别是条件艰苦的村小教师的待遇要大幅度提高。在今年的“两会”上,就有代表建议倍增地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我认为,乡村教师的收入应该超出当地公务员收入的15%到20%,使老师的收入得到人们的羡慕。“天地君亲师”。老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一般高啊。同时还要极大地改善乡村教师其他方面的福利待遇,比如医疗、社保、住房公积金等。大力改善生活条件,比如,冬天至少每周能洗一次热水澡,冬有取暖的夏有防暑降温的,还能上网等等。只有待遇显著提高,才能吸引优秀老师,留住优秀老师,乡村教育资源得到改善。

  在显著提高老师待遇的同时,要立足本土解决师资问题。在这方面应该多条腿走路,一是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选送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的老师到师范院校培训;二是利用寒暑假对所有老师进行培训;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所有老师进行培训;四是采取有效措施,刺激本土参加高考的考生报考师范类院校,并且毕业后返乡支援本地乡村教育。五是将合格的、优秀的民办教师及时转为公办教师。

  乡村学校教育的出路在于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水平,让读师范的学生愿意到农村去教书,让在农村教书的老师能安心工作,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一句话,让乡村教师像过去一样成为人们向往的神圣职业。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致敬钱院士,非议可以休矣

    刚刚捧回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钱七虎院士,转身就将800万奖金一分不留地捐给了自己家乡的慈善事业。围绕该不该捐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热议。老科学家的善举打动了社会。年逾八旬的老人,辛劳了一辈子,头发花白依然坚守在科研岗位上,如今在这样的荣誉面前

  • 牛犇:把有限生命活出精彩

    【人物】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故事】牛犇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11岁起从事表演工作,参演过一批脍炙人口的影片,因对中国电影事业的贡献为什么入党心愿能让声名卓著的老艺术家念念不忘?为什么耄耋之年的艺术家入党一事会牵动人心?为什么一人的夙愿达成代表了无数艺术家的心声?除了个人的艺术修养让人敬重

  • 李万升:有格局的人生有宽度

    【人物】“全国劳模”李万升【故事】1983年,李万升自愿参军,表现突出、多次立功,入伍第二年就入了党。1987年,他从部队复员一个人犹如一本书,“阅读”李万升这本“书”,离不开激情、善心与信念这三页。

  • 百姓眼中的“博士哥”

    百姓心目中真正意义上的“博士哥”,不仅要有学问,更要有务实、担当、接地气的为民情怀和行动“博士哥”,刚到蕲春县横车镇工作就有一些干部群众这样称呼我,虽然我是蕲春有史以来第一个博士生镇长,但刚开始听到这个称呼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