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智能设备回归安全关键在法律-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幻灯片

保障智能设备回归安全关键在法律

老 鹰
2018-11-30 09:37:32  来源:法制日报

  应该在法律中明确智能设备厂商在产品密码安全方面的义务,给每类产品制定密码设置标准,最好是一产品一密码,或强制厂商督促用户修改默认密码

  智能摄像机、电视盒子、智能打印机……如今我们身边充斥着许多智能设备,但这些设备大多存在安全隐患。360安全大脑对50余个品牌近200种不同机型产品进行抽样检测与分析,发布了《典型IoT设备网络安全分析报告》,报告显示,一些常见漏洞可轻易导致IoT设备丧失控制权,任人摆布,其中摄像头成为“最不安全设备”(11月29日《北京青年报》)。

  我们已经进入了智能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享受着各种智能设备带来的便利。然而,很多人大概没有意识到,身边的智能设备存在着安全漏洞,一旦被黑客侵入,智能设备就会被他人控制,结果是我们不知不觉处于某些危险之中,比如智能音箱有可能被变成窃听器,摄像头有可能被用来监视我们……上述报告发出的风险警示,亟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去年,央视就曝光了家用摄像头安全隐患,称大量家庭摄像头IP地址遭到扫描软件破解,这些非法扫描软件交易已形成产业链。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关于智能摄像头的质量安全风险警示称,已检测的40批次中,32批次样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可能导致用户监控视频被泄露,或智能摄像头被恶意控制等危害。然而到目前摄像头仍是“最不安全设备”。

  智能设备变成“不安全设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厂商给智能设备设置的密码太弱,缺乏有效规范,致使出厂的智能设备携带天然的弱密码,很容易被黑客破解。其次,不少用户安全意识不高。比如说不修改默认密码、设置弱密码、不升级打补丁、安装过多插件等。其三,现有法律法规对智能设备安全风险设防不足,所以没有引起有关各方重视。

  笔者以为,让智能设备回归安全关键在于完善法律。比如,智能设备出厂时就应该有良好的安全保护。但由于现有法律缺乏有效规范,没有明确产品密码标准,造成出厂产品密码设置很随意也很低级。而美国加州通过的一项法案则要求,制造商必须提供每台设备独有的默认密码,或者提示用户在使用该产品之前生成新密码。这就有助于防止智能设备泄密。

  鉴于智能设备越来越普及,而智能设备安全漏洞较多,我国也有必要在法律上为其撑起“保护伞”。例如,应该在法律中明确智能设备厂商在产品密码安全方面的义务,给每类产品制定密码设置标准,最好是一产品一密码,或强制厂商督促用户修改默认密码。当厂商提供的智能设备安全升级,可以说能从源头上给智能设备增强安全保护,减少安全漏洞。

  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也有助于提升用户安全意识。有调研数据显示,30.5%的用户会使用弱密码,还有6.8%的用户根本不去修改密码。可见,不少用户的安全意识有待提升。只有完善相关法律,指导用户科学使用智能设备,就能发挥法律的教育作用。如果越来越多的用户重视智能设备安全风险,那么黑客侵入、操控用户智能设备的机会就越少。

  另外,对随意侵入他人智能设备的黑客要严厉惩罚。利用非法技术侵入到他人的家庭生活场景,在民法上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根据两高《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如果黑客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50条以上,已经触犯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只有严格依法追究黑客的法律责任,才能震慑黑客侵犯智能设备。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最美”凋零再敲艺人涉毒警钟

    据北京市公安局石景山分局官方微博消息,11月26日,石景山公安分局根据群众举报,在北京市某小区抓获2名涉毒违法人员陈某(男汇总各方信息显示,警方微博通报里的“陈某”,就是国内知名演唱组合“羽泉”成员之一的陈羽凡。这则消息犹如一枚重磅炸弹

  • 蒋劲夫家暴事件:我们应该看到完整的事实

    近来,演员蒋劲夫家暴女友一事引发了大众的讨论。随后,自称蒋劲夫好友的网友公开了蒋劲夫与女友的交往情况,列出中浦悠花的种种不良行为,据此解释蒋劲夫的暴力行为。

  • 打开云端上的梦想空间

    30年前,因黄浦江上建第一座桥,魏根生师傅一家动迁到上海浦东。随后几十年,他以一名吊车司机的身份绝美云图,展示魏师傅的视角;“上海高度”,定义了他的人生。建K11大楼,两年、278米;建百联世贸大楼

  • 应该用什么眼光看孔乐琪

    近日,网上热传一段视频,是美国电影学院编剧系的中国留学生孔乐琪的毕业演讲。对她的演讲,很多人这么评价:“害羞内敛”是不少外国人对于中国人的刻板印象。这段话将这个女孩置于中国/美国的二元语境中:外国(美国)人如何看中国人?作者试图代表中国人对这种看法作出某种回应。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