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基层要做好“加减法”-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时事

下基层要做好“加减法”

张敏娜
2019-03-27 14:04:34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接待不合理的“下基层”,也给基层增加了不少额外负担,需要着力加以解决。

  把工作现场向一线延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是一个优良传统,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但在一些地方,下基层却搞形式主义。或是“程式化”,按发通知、听汇报、看材料、写报告的“格式”,走一遍就算完成;或是“表象化”,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多,深入研究独立思考少;或是“虚荣化”,搞层层陪同、超人数陪同,追求隆重热烈宾主俱欢。凡此种种,不仅工作效果欠佳,更给基层带来无谓的接待负担。要解决下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还得做好加减法——不摆架子,不听念稿,多做准备,多解决问题。

  下基层是为了去了解实际情况的,不要有什么“身份感”,搞“对等接待”“层层陪同”之类的花架子。安徽凤阳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驻村6年完成29本“民情日记”,乡亲们评价他“跟咱亲近”。这样的下基层,才能看到真情况,听到真问题。生怕自己不被重视、生怕泥巴脏了鞋子,看到的就难免只是“经典调研路线”,让现场变成了秀场。

  开座谈会是了解基层工作一个很有效的途径。在交流座谈中,往往是那些即兴脱稿讲的内容,更用情走心,更给人思考,让人眼前一亮。这也启示我们,下基层时,可以少听或者不听念稿,而是把单向的介绍变成双向的交流。多引导一下谈话,让基层干部放松下来,谈真情况、讲真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吃透,交流就不会流于表面和片面,变成简单的工作总结。

  要做到有效交流,最重要的是做好准备。下基层的准备功课,应该更多由调研者来做。比如提前收集相关资料,在对情况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基层。否则,到基层两眼一抹黑,问也问不到点上,看也看不出名堂。要知道,基层情况千差万别,各有特点。列好调研提纲、抓住重点难点,才能心中有数,最终踩上点、把准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基层,不管是走访调研还是督导检查,最终还是要解决问题。带着问题下基层,带着思考回机关,深入基层摸清实情后,及时把调研的成果转化成决策的依据,落实为基层排忧解难的政策。不计大小解民忧、理清思路帮发展、化解矛盾促和谐,只有这样的下基层,才能真正受到基层欢迎、赢得群众点赞。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为救助者解除后顾之忧

    我们既要赞美道德,更要信奉法治。制度性保障并不排斥道德弘扬,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长坐高铁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广播,有乘客突发病情,请求列车上的医务工作者前往提供帮助。媒体也经常报道,某某医生在列车上及时仗义出手,救病人于水火。可最近的一则新闻,令不少医生心生疑虑。

  • 让“海子”回到他原来的样子

    今年3月26日,是诗人海子离世30年的日子。这些年来,人们把许多意义和价值附着在他身上,谈起诗歌时总是会谈起他。想起当年与他的交往,让我心生很多感慨。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中文系的同学办了一个小期刊《启明星》,有了一点反响,作为法律系同学的海子来到我宿舍

  • 把好思路变好出路

    2018年3月,河北省文联干部赵云旺来到阳原县大田洼村,担任第一书记。因为他是文联干部,乡亲们都叫他“文化人”。一声“文化人”,饱含了乡亲们对赵云旺的尊敬,也折射出对脱贫致富的渴望。尊称的背后是担子,更是信任。赵云旺坦言:“光舞文弄墨不叫‘有文化’,得有真本领,带着百姓脱贫。”

  • 捡垃圾也是劳动,为什么要嘲笑沈巍

    近日,上海一位“博学”的流浪汉沈先生走红。随即,他也成为众多网红赚取流量的“傀儡”。但,在对流量利益的角逐中,我更愿意抛去“流浪大师”身边的嘈杂,去静静聆听这位被“网红”者内心的声音。说到底,人们关注他,是因为身份和行为的反差不符合人们长期以来的定势思维或者说刻板印象。他和普通流浪汉不同——有存款。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