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调查研究要“走下田埂”
完颜平
//www.workercn.cn2018-06-19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享到:更多

  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发了《调研不能“站在田埂上看”》一文。一位纪委干部为了撰写关于惩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的材料,“兴冲冲”地到乡村调研,走访农户。刚开始的时候,这位干部站在田埂上与村民交谈,村民们并不热情,回答大多是“好”“不错”“是的”等简单字词;可当他走下田埂,沿着茶垄帮助茶农大妈采摘茶叶时,采茶大妈很快便掏出了心里话……

  最受群众欢迎的调研方式,永远都是身入心入群众中间、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而那些蜻蜓点水、作秀式的调研历来为群众所反感。当前,调查研究之风在各地兴起,有的地方开展“大走访”,有的搞“调研月”活动,有的制定“调研板块”,进村、驻厂、下学校等做法比比皆是。这样的态势,令人欣喜。当然,在调研前必须静下心来思考,人民群众究竟需要怎样的调研。老百姓看重的不是“来了多少人”“蹲守了多少天”“讲了什么话”,而是关心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解决。

  有位领导干部在全市大调研干部会上说:你们这次下去调研,不要求你们抱“大西瓜”,就要求你们“捡芝麻”,不要求你们抓“多大的大事”,就是要你们抓“鸡毛蒜皮”。仔细想来,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基层存在的侵占群众利益的现象,往小里说就是些“芝麻粒”大的事。但正是在这些“芝麻粒”大的事中藏有民生关切和社情民意,说到底也并非是小事。如果不能把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事解决好,群众也就很难相信党员干部是在真心办事,甚至认为是在“扰民”。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搞好调查研究的道理其实不复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接地气。毛泽东同志说过,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细细品读这句话,其实充满着辩证法意味。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地方开展调研活动,虽然重视“十月怀胎”的过程,却往往忽视“一朝分娩”的重要性。试想一下,如果在调研中群众关心的民生资金、征地拆迁、村级工程监督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如同那位开始时“站在田埂”上的干部一样,不仅听不到老百姓的真心话,而且还会被老百姓认为是耽误事。群众就会说,人来了一拨又一拨,身边的问题却没有解决一个半个,这样的调研来了还不如不来。

  由此,党员干部不仅要常问自己“调研了吗”,也要常常反省自己“调研的问题解决了吗”。开展调研工作,不仅要将眼睛向下看,而且要走下田埂,真正了解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切实把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搞清楚,拿出科学合理、务实管用的解决方案。不能为了调研而调研,不能“记在本子上就完事”,要看落实了多少、效果怎样、群众满意不满意,要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