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贫困县摘了帽,人力资源得跟上
许维鸿
//www.workercn.cn2018-06-14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县的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帮扶,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级贫困县成功摘帽。为了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摘帽后的贫困县依然面临挑战,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进一步综合谋划。因此,为巩固脱贫成果,必须重视县域人力资源建设,形成良性循环的城镇经济体系。

  贫困县要想实现脱贫奔小康,从劳动力输出地区转为均衡流动、甚至是劳动力输入地区,这就要求县域人力资源政策做出主动性变化,为县域经济的产业化集聚发展提供人才方面有力支持。以笔者调研的兰考县为例,多样化的特色产业园区快速设立,带来大量用工需求,使得本来富余的本地劳动力捉襟见肘——不仅缺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连普通蓝领工人都招不足——县里好不容易招商引资来的大企业需求,让县里的人社局疲于应对,更缺乏市场化经营的人力服务机构。

  这不是一个特殊现象。事实上,中国大部分的县域经济普遍没有系统化的人力资源储备基础,本地职业学校建设并没有围绕本地产业规划达成合理配置,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人才供给。这就使得摘帽后的贫困县引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带来的岗位需求,与本县习惯于“被动”的劳动者供给形成矛盾。因此,县政府应该主动适应这种变化,把人力资源这个短板尽快转变为竞争优势,鼓励建设本县市场化运营的人力资源服务中介机构,以更高的眼光看待劳动力供需,把吸引人才的触角伸向全国,将本地职业学校建设与本地用工需求尽力结合。

  值得政府各部门注意的是,个别县试图以行政手段限制本地人员外出务工的手段是不现实的。任何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都是劳动者的权利,也恰恰是劳动者迅速掌握某方面的劳动技能、提升素质的一种契机。要想把这些外出务工的人员吸引回来,仅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市场化的手段、依靠本县高质量的就业岗位,通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基于“以人为本”的区域发展理念有规划性地“聘请”回来。而良性循环的劳动力流动,是县域经济充实中等收入群体的最佳路径,而县人社局要力争本地劳动者“出得去,学得会、干得好、回得来”!

  总之,贫困县成功摘帽只是取得阶段性的发展成功,应通过系统化的县域人力资源建设体系,助力本地特色化产业发展,目标是守住不返贫的底线,力求在全国共同奔小康的路上不掉队。

      (作者是中证焦桐扶贫产业基金总顾问)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