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担当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责任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胡华忠
//www.workercn.cn2016-08-26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入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所面临的形势、问题、要求和历史使命,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展史上将发挥里程碑式指导意义。各级领导干部(包括有关管理部门)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认真学习准确领会,用心贯彻讲话精神,担当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责任。对于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功能的高等学校来说,更是富有光荣而伟大的历史责任。
        一、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正处于大发展的伟大时代。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不管是从世界发展的时代角度,还是从中国实践发展的现实角度,今天都处于历史的大变革时代。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物理类、数字类和生物类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下,驱动着创新的发展速度和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正推进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各领域正发生着颠覆性影响,正在改变着全球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改变着国与国之间、组织与组织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而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走上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正在全球化背景下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着在世界总体格局中的快速崛起,被国际媒体称为“近年来最重要的全球变革”。这样的大变革时代,是产生重大思想和理论基础性、决定性的源泉和动力,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土壤、机遇、空间和推力;这样的大变革时代,强烈迫切地呼唤思想和理论的大发展来解答和引领。尤其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正面临思想和理论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等问题,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中还没有达到时代发展的要求水平,没有达到实践发展要求的水平,没有达到人民群众期盼的水平。特别在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当前存在着“五个面对”重大课题,这些都需要在哲学社会科学大有为作为的情势下,在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来解答实践中的新问题、指导新问题中的新实践。由此,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天哲学社会科学正是处于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时代。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要从历史发展的大势出发,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大业的高度,抓住历史性时代性机遇,担当起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性责任。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握时代变革的大势,真正深入大变革时代的现实,紧紧抓住大变革的伟大实践提供灵感,担当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重任。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希望的“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议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二、准确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伟大使命
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快构建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快构建的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为人类贡献智慧的哲学社会科学,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快构建的是在世界格局中中国崛起所体现出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哲学社会科学,由此需要准确把握以下几点: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进一步发展和构建哲学社会科学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否则将迷失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根本的问题要真懂真信,关键问题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核心问题在于要解决好为什么人,最终问题是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首先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自觉把学术追求与国家和民族发展紧密联系一起,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其次,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问题导向的鲜明特点,既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最重要的是坚持其基本原理,贯彻其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后,既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而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2、体现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著作逐渐被翻译进入中国,赴西方留学的青年人逐渐增多,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逐步进入学习西方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个领域又开始全面向前苏联学习,对前苏联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科内容和学科方法更是全面引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力恢复发展了哲学社会科学,转向了向西方学习。大批学生出国交流,出国访学交流日益频繁,外国著作大量涌入,“西方”开头、“国际”开头的学科课程专业一时受社会热捧;但是,在全球一体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球学术信息基本同步化的今天,在我国发展中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哲学社会科学界从全盘接受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框架体系、话语体系、内容观点、研究方法逐步转向学习模仿消化吸收基础上自我成长阶段、自我主张阶段已初显端倪,哲学社会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国际学界也越来越关注中国、研究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自信日益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到今天不仅需要自身原创性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气派,逐步走向成熟、展示实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显得日益迫切,而且也只有形成了自己特色、风格、气派,才能不断增强国际学术交流、对话的能力和实力,向世界贡献出自己的智慧、理论和思想,更好地影响世界,体现中国崛起的软实力。当然,当前我国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界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