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景区门票缘何成了政府的“提款机”?
李丁乔
//www.workercn.cn2016-02-16来源: 中国江西网
分享到:更多

  门票车票保险捆绑销售;学生票只在暑假销售;全价票40元半价票变30元;几个景点打包销售……国家发改委近期在全国200余家景区检查门票时,发现一些景区存在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未按规定执行门票优惠政策、捆绑销售和不合理联票等乱象。(2月15日新华网)

  伴随着国内旅游的持续升温,景区门票收入成了景区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近年来,景区门票收入总体保持下降的趋势,但是门票收入的比重在景区收入中占比仍然有绝对优势,有数据统计显示,多数5A级景区门票收入占比超过40%,其中最高的超过80%.换而言之,景区门票是块“香饽饽”,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巴不得把这块饼做得越来越大,只有把饼摊大了,地方政府才有丰厚的收入。

  并非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将景区门票收入用于景区提档升级改造工程,在地方政府眼中,景区门票无异于“提款机”。比如峨眉山景区,2015年上半年,在峨眉山旅游公司1.8亿元的门票收入中,需要支付给管委会的就达7000多万元,此外还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和风景区专项资金两项供给超过900万元。再比如安徽一家5A景区,管委会属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管委会每年需要多少经费,就从景区拿多少,没有固定比例。此外,一些政府部门以资源使用费、基础实施建设费等名义分走门票收入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我们不禁想问,景区门票缘何就成了地方政府的“提款机”呢?

  按理说,景区门票收入扣除常规税收外,都应当由经营单位自主分配,除了承包给私营业主的,其它景区更应该将收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服务环境。但事实是,扣除常规税收后,景区往往还需要给管委会、政府部门等机关事业单位“分红”。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出现门票捆绑、不合理联票、逢调必涨等怪现象就不足为奇了。最终,景区、政府部门、景区管委会倒是鼓足了腰包,却让广大游客苦不堪言,说白了,景区门票变“提款机”,也就是把游客的腰包变成了“提款机”。

  究其原因,我认为首当其冲的是利益分配问题。地方政府既是景区的管理者,又是景区的受益者,集裁判员和运动员于一身的政府部门固然要给自己“吹哨”,面对门票销售乱象,必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次是责任边界不明晰。政府部门应当做什么,景区应当做什么,景区管委会又应当做什么,在这个“提款机”的背后,似乎捞钱、分红、数钱才是唯一要做的事,最后导致门票疯涨、搭票、捆绑等管理乱象横生。最后是产权和归属问题。一些明明是公益性质的景区,却出现天价门票和强制性门票,俨然把景区“姓公”的性质变成了个别人的既得利益。

  要打破这台地方政府的“提款机”,必须首先打破地方政府对景区门票的依赖性,综合分析景区运营收支,合理增加财政投入力度,科学设计旅游收入在政绩考核上的占比。其次,要明晰政府和景区的责任边界,把该监管的监管好,把该服务的服务好,打破吃“大锅饭”的收入分配机制。最后,建立公开透明的运营监管制度,使景区的财务、运营状况处在全民的监督之下,倒逼景区将门票收入用在该用的地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