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刘建国:“疑罪从挂”国家赔偿的意义
//www.workercn.cn2016-01-08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1月7日,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刑事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自2016年1月1日,“疑罪从挂”案件受害人有权获得国家赔偿。

  刑事赔偿属于国家赔偿的范畴,特指公检法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当事人人身权、财产权造成损害而给予的赔偿。规定刑事赔偿的目的,在于促进相关权力机关及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障公民个体权利不受伤害。如今,两高明确“疑罪从挂”案件受害人有权获得国家赔偿,无疑是国家赔偿规定的重大进步,体现出了对公民权利的尊重。

  长期以来,获得国家赔偿的前提,都是依赖于案件结果的最终确定。也就是说,只有经法定程序确认公检法等司法机关行为错误之后,相应的国家赔偿程序才能启动。由此,对于某些由于各种原因而久拖不决的刑事案件当事人而言,一直都处于赔偿真空中,即便“疑罪从挂”,无疑也让受害人的权利遭受了严重伤害。

  现实中,某些刑事案件甚至几年、十几年没有最终结论,而案件当事人却只能无奈忍受,没有相应的救济渠道和途径。然而,按照法律规定,其中很多刑事案件长期处于“疑罪从挂”状态,实际上属于“终止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基于该原因,两高专门明确了“终止追究刑事责任”的七种情形,使刑事赔偿标准和类型更加清晰。应该说,在之前国家赔偿法的基础上,专门列出“疑罪从挂”获赔的具体情形,目的正是在于倒逼司法机关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同时又能为公民权利提供救济保障。

  肯定地说,两高进一步明确刑事赔偿的范围和标准,无疑迈出了公民权利救济的重要一步,改变了之前单一的评价和衡量标准。对于公民个体而言,面对司法机关的公权力,个人权利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一旦司法权被错用甚至滥用,后果不堪设想。从这个方面来说,权利的伤害不能仅仅以结论定性为认定标准,即便是案件久拖不决、搁置一旁,“疑罪从挂”也已然灼伤了公民权利。那么,赋予公民权利更多的救济方式,在权利与权力之间进行平衡,必然能够体现出法治的内涵和要义。

  法律的功能,正是在于实现权利保障,让每个人免受不法侵害。那么,对于“疑罪从挂”来说,本质上正是一种不法伤害,应该予以禁止和惩罚。由此,赋予“疑罪从挂”当事人获赔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对于保障公民权利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