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白 龙:以“三个不会变”提升中国吸引力
——中国信心从何而来
//www.workercn.cn2015-12-03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今天中国这片热土,真切地展示了一个国家如何融入经济全球化,又如何吸引了世界的眼光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30多年前出现在生活中的波音飞机,就像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符号,既搭载着国人对世界的憧憬,也意味着中国对外国企业的接纳。不久前,中国公司又订购300架波音飞机,中国已成为波音公司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让“到中国去”成为了今天很多跨国企业的共识。

  “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为各国发展创造机遇。”近期,习近平主席在各个国际重要场合发表的一系列讲话中,表明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不变立场。这不仅是对一段时间以来,西方部分媒体担忧中国开放程度的回应,也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开放政策的表达。今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意见》,也传递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国家态度”。

  中国开放的大门,打开了就不会关上。30多年来,“开放”已经成为中国改革最显著的标签。有人说,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只有4种颜色:蓝色和绿色的衣服、橙色的桔子水和鲜艳的红旗。如今,从街头百姓的衣着到超市进口货架的商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开放已经让中国大地变得缤纷多彩,成为改革中国的底色。今日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地“嵌入”了这个世界,而世界也以资金、技术、人员等各种方式进入中国。在船舶往来如过江之鲫的上海洋山深水港,在科技产业和创意产业密集的北京中关村,在遍布中国各地的产业园区……今天中国这片热土,真切地展示了一个国家如何融入经济全球化,又如何吸引了世界的眼光。

  与以往相比,中国今天的开放,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从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宏大构想,到推动中国和中东欧国家“16+1合作”,今天的中国开放既有高水平的“引进来”,也有大规模的“走出去”。从改革开放之初,“突击立法”出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到如今形成了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外资企业法等外资“三法”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和地方政府规章等为补充的相对完备的外资法律体系,可以说日益完善的法治体系,充当了中国开放大门的守护者。今年1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外国投资法草案,将有望实现外资“三法”合一,进入“有限许可加全面报告”外资准入新时代,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筑牢法治根基。

  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还体现在制度领域。以前,有一个单词常被外商挂在嘴边:Guanxi。英文词典给出的解释是:关系,一种基于互惠的中国社会思想,认为个人关系比法律和协议更重要。对于不少外企来说,这是令他们无比头疼的一个“复杂事务”。而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有敏锐的外商已经感受到了简政放权带来的政策红利,以往花半年时间,常常需要“找人”才能办妥的各种手续,如今大大简化。逐渐走向深入的简政放权,将更好营造欢迎外商的投资氛围,公平公正对待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同时,通过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创新、国际产能合作机制的完善等手段,一个更好的法律框架和制度体系正在形成。这些促进市场进一步开放的顶层设计,将使“关系”这个中国式单词,不再成为外商投资兴业的“拦路虎”。

  改革开放已走过30多年,这场影响深远的大变革不仅改变了中国,也塑造着世界历史进程。去年,英国文化协会进行了一项全球调查,评选出过去80年来影响世界的80座“里程碑”,中国的“改革开放”位居前列。如今,更高水平的中国开放,正在以“三个不会变”的坚定信心,向世界继续承诺一个更好的中国、一种更优的发展。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