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封寿炎:微信可以玩,“信”不可以“微”
//www.workercn.cn2015-11-24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日前,著名企业家王健林以姓名权、肖像权和名誉权纠纷为由,将微信公众号“顶尖企业家思维”的所有者诉至法院,索赔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缺乏监管规范,信用缺失、信誉缺失、公信力不彰,甚至虚假信息、谣言满天飞的问题,还是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据统计,目前,QQ用户数量高达8.43亿,微信用户6亿,微信公众号突破1000万且日增1.5万个。除了规模实力和用户数量迅速扩张,新媒体还具备一些传统媒体不具备的新特征,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极强的渗透力和极高的用户黏性。跟报纸、杂志、电视机、收音机不同,智能手机具备高度的私人性,人机一体化程度极高。在现代社会,很多人的智能手机是24小时不离身的——睡前最后一件事,以及醒来第一件事,都是拿起智能手机刷屏。由此,以智能手机为发布终端的微博微信,其传播的信息能够高效到达用户,深刻影响用户的思想观念,进而改变其实际行动。

  因为具备实力雄厚、用户庞大、广泛深刻地影响受众思想和社会行动等诸多特征,新媒体早就不只是私人性质的“自媒体”,而是具备了强烈的公共性,成为形成舆论的公共空间。然而,新媒体的这一性质,与它现有的生产运营模式是不相匹配的。传统媒体,无论是报纸、期刊还是电台、电视台,都要受到严密的监管和规范,包括法律规范、政策措施、行业自律、同业监督、公众舆论监督等等,而自媒体在这些方面受到的监督约束都相对较弱,某些方面甚至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一些微信公众号动辄拥有千万级别的订阅用户,但实际运营却只有寥寥几个人。人手紧张、机制设置不健全,从源头上损害了微信公众号的公信力。而且,绝大多数微信大号都具有商业目的,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用户订阅,另一方面要通过广告、电商等商业运作来获得利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面前,牺牲公共性、吸引注意力容易成为一些公众号运营者的现实选择。

  类似“顶尖企业家思维”引发诉讼的案例并不少见。为了吸引眼球、获得点击量和转发量,“傍名人”是一条终南捷径。社交媒体到处充斥着各行各业的“名人言论”:批评社会问题的言论喜欢冠名“白岩松”,评论商业和经济的就借马云之口,谈论文化则搬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有人戏言,把网络上所有署其名字的言论加起来,恐怕白岩松和马云念一辈子都念不完呢。王健林这次更加不幸。与那些无关痛痒的“心灵鸡汤”不同,他被无辜冠名的言论“淘宝不死,中国不富,活了电商,死了实体”,简直就是具备巨大杀伤力的战斗檄文,足以对其本人的名誉、商誉造成恶劣影响,甚至导致现实的经济损失。

  “顶尖企业家思维”捅了这么大的娄子,事后却发表了一篇令人无语的“致歉书”。文中坦承“顶尖企业家思维”公众号是“拿别人的营业执照注册的”,将发布文章的责任归因于“无心的过失”,还要求王健林“大人不计小人过,饶了我这一回,下不为例”。发布言论时候轻率妄为,造成损害后果之后轻描淡写,充分暴露了自媒体普遍存在的软肋——缺乏机制保障、缺乏监管规范的生产运营机制。

  微信不微。在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体种类中,微信已经成为用户最多、发布信息量最大、社会影响力最广泛最深刻的主要媒体之一。相应地,微信的公信力也不应该“微乎其微”。如果监管规范的机制一直缺失,微信运营者想发布什么就发布什么,为了吸引眼球、争夺用户,突破法律红线、挑战道德底线、伤害公序良俗、损害公共利益、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就有可能越来越多。如果任由劣币驱逐良币,微信空间就有可能变成虚假信息的源头、谣言的集散地,甚至会成为“人人都不相信”的地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实施更严格的监管和规范,使其更符合媒体属性,已经势在必行、亟待破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