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自豪、自信让我们更加奋发有为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于永军
//www.workercn.cn2015-11-03来源: 宣讲家网
分享到:更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鹏图新举、擘画方略,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铺开了新的发展宏伟蓝图。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值得非常自豪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充满艰辛与辉煌的“十二五”,已经深深镌刻进中国发展年轮之中,也增强了我们乘势而上、再创佳绩的信心与底气。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民族复兴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五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最后冲刺在这五年,关键也在这五年。我们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必须正确认识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继续高歌猛进,顽强奋斗。

  新形势催人奋进,必须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应对。形势是一种客观存在,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征。只有正确认识形势,才能保持战略定力。改革开放37年历程启示我们,自身越是发展,阻力就会变小,机遇就会放大。新形势下,各种风险和挑战绕不开、躲不过。具备长远眼光、保持历史耐心、树立辩证思维,以“每临大事有静气”的沉稳、“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洞察、“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气度,才能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放眼世界,尽管经济复苏进程曲折、全球性挑战严峻,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主旋律,我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我们经济发展正在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在我们国内,尽管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社会转型阵痛,但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协调推进。时和势总体于我发展有利,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把握历史机遇,赢得决胜五年,关键看我们怎样把握、如何对待。为了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在精神状态上不甘落后,积极进取,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行动上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

  新任务任重道远,必须锁定前进的目标。认清形势是为了明确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分析形势,正确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这就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0二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奋斗目标是一面旗帜,是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紧紧抓住前进的目标,才能在艰巨复杂的实践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向,团结和依靠广大人民,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决策,像接力赛那样一棒接着一棒地奔向胜利。成就伟业,最关键的是同心合力。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全面小康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13亿多人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中国智慧就无比深厚,中国力量就无比强大。赢得“十三五”,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新的伟业,必能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新要求重在创新,必须解决好过河的桥和船的问题。提出正确的发展目标是重要的,找到能够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同样至关重要。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指明了奔向全面小康目标的具体途径,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而是针对新形势,结合新目标,探索新方法,走出新路子。比如,破解发展难题,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厚植发展优势,应该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在激发市场活性和社会创造力上,进一步放开政府职能这只“看得见的手”,以更优惠的政策激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等等。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壮举,更是空前复杂艰巨的历史使命。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到啃下深化改革的硬骨头,从实现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到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家园,我们要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在解难题、过难关中砥砺前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只有锐意创新,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创新举措探索发展新路,才能够找出破解难题的新办法、闯出谋求发展的新路子,进而完成新任务、实现新目标。

  西谚有云:谁在凯旋中战胜自己,谁就赢得了两次胜利。从穿越千年的社会理想,到激荡百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完全有理由为今天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自豪,但我们自豪、自信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薄上。我们深知,中国改革发展的参天大树,从来都是在迎接挑战中一步步成长的。油然而生的“中国自豪”,是在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中、在参与全球化治理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充满传奇的“中国故事”,是13亿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共同书写的。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各项决策部署,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更加真抓实干,更加奋发有为,我们就一定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一步步抵达民族伟大复兴的彼岸, 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