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易国祥:改变作风不能总是“在路上”
易国祥
//www.workercn.cn2015-01-13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武汉电视问政2014年期末考两场“问作风”,有一句话在被问政的区委书记们口中频频出现,那就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对此,观众和网友说,武汉电视问政已经4年,中央反“四风”转变作风也已经两年,为什么短片曝光的作风问题仍然那么初级和原始,有些问题甚至反复出现?

  7个主城区有4个区的热线打不通,好不容易找着人了,要么是临时有事在外,要么是在回值班室的路上;居民投诉十多年的一堵围墙,毕女士近期奔走10个月,如果不是走进问政现场,她恐怕还要奔波在路上;本是山清水秀的新城区,水源空气被污染,村民的无奈和采访记者的唏嘘,每年都一样,只是地点不一样;多年来,三任村支书吃喝打白条20多万元,让小本生意人苦不堪言,也让曝光现场的相关领导非常震惊;上班和值班时间被暗访,在岗人员的瞌睡被打扰,值班人的醉酒被惊醒,相关领导的回应仍然是整改;评论人白水一直关注一个小区违建,他演示了去年和今年拍摄的小区俯瞰照片,结果违建今年更甚。

  这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一帮朋友相聚,总有个别人需要大家等候,你打电话催,对方不是说快到了,就是说在路上。其实,他可能刚出发,或者还鏖战在另一个酒桌和牌局之中。在这个时候,“在路上”就成为了托词。

  习总书记说“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其主旨是强调作风建设不是一阵风,要永远坚持,要不断深入,要化为一种习惯,要成为一种常态。转变作风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不是对固疾陋习的容忍,不是解决问题“按下葫芦浮起瓢”,更不是阴奉阳违乃至顶风违规。

  点评专家说得好,很多事情表面上看是作风问题,背后却是利益问题。基层的问题有些领导不是不知道,有些困难地方,领导不是没有去,之所以貌似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里面不排除利害权衡、理念倾向和感情深浅。而有些基层干部的作风问题,根子却在上级领导和机关的作风示范上。

  于是,“选择性”、“应景式”、“突击式”、“表演式”的作风建设也就应运而生。呈现出来的就是,有人走在路上,有人还在泥潭;有人声音在路上,脚步停在起点;有人当面在路上,背后往回走。于是,“生个娃10个月都生下来,社保升个级10个月升不成”成为这次问政的一个典型案例;久拖不决的问题,问政之后当夜得以解决,已经给人带来审美疲劳。

  转变作风,领导们是不是一诺千金、重信守义,干部们是不是赶路,作风是不是在转变,是否真的处在“最后一公里”,百姓心里是清楚的。在“系统永远在升级”,“问题年年似相识”的现状面前,官员们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群众怕是心都凉了。

  解决作风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容不得懈怠和拖沓。上级领导必须摒弃利益指向,出于公心解决问题,为工作作风做好示范。那些处于困难之中的群众,那些亟待解决的社会积弊,那些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处,需要干部们马上到位,精准出手,有效解决问题,筑牢长效机制,再也不能以“在路上”来宽慰自己、失信于民。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