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大 林:对电视问政应有新期待
//www.workercn.cn2014-07-01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明天,武汉电视问政又将启幕。媒体称之为治庸问责“期中考”。

  在我印象中,已连续举办多次的电视问政,次次都是氛围浓烈,气场十足。市民以城市主人的姿态,敢说敢问敢批评;官员谦和有担当,为各自的不作为乱作为而忐忑而检讨而道歉,武汉的“马上就办”由此而提速;专家的点评,条分缕析,微言大义,一针见血,让人看到问题的症结及解决的希望所在。毫无疑问,这样的电视问政,对改善政务、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是一次正能量的大集聚。

  治庸问责三年以来,因追责而受处分的各级公务员近三千人,不少市民投诉、关切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城市的政务面貌、服务水平有所改观。应该说,电视问政功不可没。将群众的民生关切聚焦,让市民评判政务人员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为民主监督搭建一个万众瞩目的平台,都需要电视问政这样一种形式,都少不了那种对为政者有触动有鞭策、对普通群众有启示有激励的大气场。

  所谓气场,其实就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身受国俸,位居要职,事关民愿,就不能不尽心尽力,将岗位规定的职责履行好,将政府交办的差事打理好,将百姓托付的希望诉求实现好。不作为不行,慢作为也不行,乱作为更不行。这不是学雷锋做好事的道德要求,而是不容怠慢的法定职业责任。

  在新一轮电视问政将启之际,我们关注、思考及期待的指向,自然不应停留于问政现场让人畅快的气势。要看一看现实,电视问政的强大气场,是否已经延伸到每一个行政岗位每一扇服务窗口,是否真正震撼、唤醒了各级公务人员的责任意识;要观察一下,每一次电视问政所“问”的内容是否有所变化,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有所突破,整体公务水平及境界是否有所升华。

  在电视问政的聚光灯下,被问的当事官员没有不虚心检讨、不承诺立马整改的。可在没有聚光灯的地方,不少公务人员依旧习惯于以另一种姿态、另一种腔调应付群众的诉求。你急他不急,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都能扯出一堆理由。在问政现场,群众对官员有举“哭脸牌”的权利;实际生活中,有时求助者面向官员尽赔笑脸或真的哭出声来,都很难换取一点同情恻隐之心。问政现场与实际生活的落差,提醒人们电视问政营造的让社会各方欣欣然的强大气场,其实还没有真正感召到行政领域的每一个角落。

  每一次电视问政,同类同质的问题不少,整改的思路与方法如出一辙。这与治庸问责以个案引路、举一反三的初衷相去甚远。电视台一连5天安排黄金时段,多名市级领导场场不落地倾听民意、督导整改,成千上万市民以极大的热情与信心观看问政的每一个细节。如果总是似曾相识的案例绕来绕去,上次问过改过的类似问题,这次照样再问再改一次。这样的问政,所耗费的行政成本及社会资源,就难说用有所值。

  电视问政对治庸问责确有造势之功,但不能靠其包打天下,解决所有问题。庸者,心不到,力不足;治庸就要从这两方面着眼:一是以春风化雨般的持续教化,让所有公务人员涵养为民服务之心,谦和恤民,尽职尽责,不是聚光灯下的被动,而是每一个岗位上的慎独自觉;二是以制度化的问责,倒逼公务人员提升服务水准,研学新知识,增加办实事办难事、解决复杂问题的本领。说到底,就是电视问政的仪式感不能走得太远,治庸问责的常态化值得多用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