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一家之言-正文
体育改变世界 奥运激励中国
刘颖余
//www.workercn.cn2015-08-0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从2001年的“7·13”到2015年的“7·31”,北京再次与奥运会结缘,用了差不多整整14年时间。

  14年很长,14年也很短。来自中国的申办者们以自己的真诚、热情和专业精神打动了世界,创造了人类奥运史上的奇迹:北京成为世界上唯一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奥会的城市。这不是巧合,也并非偶然,它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和劳动,当然也是中国体育和社会发展愈发为世界所承认、重视的一种体现。

  “我迫不及待要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在中国打篮球联赛的美国球星马布里这样祝福北京。现在,结果正如他所愿,相信每个北京人和中国人的自豪和喜悦,他一样感同身受。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不是马布里的故乡,却是他现在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是他另一个家。北京就是这样以它独有的包容精神接纳每一个外来者。2022年冬奥会,北京将再次展示它的大气、厚重、包容和文化底蕴,它将和张家口一起联手为世人奉献一场冰雪盛宴。每个参与者,每名观众都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古老的京城在短短的14年时间内两度与奥运会发生美丽的邂逅,这是北京和中国的自豪与荣耀,也必将是奥林匹克历史的华彩乐章。

  在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夏季奥运会后,北京很快就提出申办冬奥会,也许会有人质疑,北京是否过于急切。但事实上,申办冬奥会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收获,也是中国人体育观念变迁的一种见证,这一点并不以申办结果为转移。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意义并非是中国首次荣登金牌榜榜首。相反,中国的体育人由此开始反思我们的金牌观,不断地完善我们对于体育的认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口号由北京奥运会开始叫响,全民健身、社会体育、职业体育和体育产业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发展。申办冬奥会也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奥林匹克的热情,更反映出中国人对于体育的认识渐趋完善。无需讳言,冬季项目是中国体育的短板,但越是如此,中国越需要得到像奥运会这样的平台,来促进中国冬季项目的普及和中国体育多元化的发展。北京奥运会留下了丰饶的奥林匹克遗产。这些有形或无形的奥林匹克遗产将经由冬奥会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无论对于改革开放的中国,还是对于蓬勃发展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这都是美事一桩。

  已经诞生一百多年的现代奥运会需要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国际奥委会去年12月通过的奥运会改革方案《奥林匹克议程2020》,提出了降低奥运会申办和运行成本、可持续发展、提高公信力和注重人文关怀等,这些举措和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三大理念“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高度契合。恰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言,北京和阿拉木图是旧体系下最后的奥运申办城市,如今,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北京冬奥会将是新体系下第一个践行奥运改革理念的冬奥会。

  申冬奥成功,毫无疑问给了中国一个继承和发扬奥林匹克遗产的机会,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并将为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做出一个体育大国应有的贡献。但申冬奥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举办一届精彩的非凡的卓越的冬奥会,东道主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我们的冬季项目群众基础还很薄弱,三亿人上冰雪的任务异常艰巨;我们拥有夏奥会的举办经验,但冬奥会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不能依葫芦画瓢。何况,办赛方式也需与时俱进;冬奥会需要一个空气清新、干净舒适的生态环境,为此,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更加艰巨,而且涉及社会更多部门的协调……我们一点也不用担心东道主的热情,但除此之外,我们更需要经验和专业精神。

  北京今夜无人入睡,我们也无需掩饰我们的激动和自豪,但今夜不是终点。遥望2022,我们心向往之,更感责任重大。我们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去开创新的历史。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