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化周刊-言论-正文
当文化躺在市场里,艺术靠什么抬高身价?
许民彤
//www.workercn.cn2015-11-1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对当前艺术界存在的商业化、娱乐化问题提出了批评意见,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冯骥才在访谈中谈到,自己经常与当代画家闲叙,他感到一些画家出了不小的问题.“画家聚在一起聊什么?聊谁的画价高,而非谁的画质好,我仔细看他们的作品,没有进步,可画价怎么就猛涨呢?”

  冯骥才回忆说:“我的挚友——画家吴冠中先生在世时经常和我通话,但他从没谈过他的画价”,一次创作油画后,吴冠中乘公共汽车回到住地,因怕油画蹭脏别人或被蹭坏,索性用手拎着画伸到车窗外,一走就是两小时,到站时胳膊已经麻木,“我知道,艺术在他内心的分量有多重”。但在商品文化导向下,少数艺术家放弃了“画质越好价钱越贵”的艺术规律,而是屈从于市场规律,挖空心思通过炒作提升知名度以推高画价,“当文化躺在市场里,没能吸引市场,则只能向市场妥协”。

  这是让人深有同感的。的确,在今天这样一个商业社会里,商业价值已经成为我们社会里文化的一个灵魂、一个标准,它善于为一切事物定价,规定它的一种价值,这其中当然包括我们的文化、艺术、艺术思想,这成了这个时代文化的一种主要特征。

  冯骥才对绘画艺术的批评,触及了艺术和市场的关系,艺术和商业的关系,艺术和金钱的关系,而且,让我们看到了市场逻辑、商业价值和金钱标准,这些物质的力量已经完全主宰了艺术本身,在金钱的冲动和追逐下,艺术不断攀升的商业价值、金钱价值,已经让我们感受不到我们还有什么艺术的趣味,艺术品给我们带来的精神、情感的感受,艺术审美对我们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与影响。

  此外,文艺界的娱乐化之风也备受诟病。冯骥才说,“明星,是商品文化的主角,明星本人的曝光率、知名度远高于其饰演的作品本身。娱乐八卦、明星绯闻充斥着网络,逐步使文艺作品商品化,抵消着文艺作品的社会属性,文艺也就失去了精神价值。”艺术需要名家,市场需要明星,但这两端不能混为一谈,社会传播机构不能总盯着“明星身上那点儿事”,不能“制造话题和风波”,不能“争点击率、要发行量”,而应对文化环境负责。“如果这个时代满眼都是流行的商业明星,而没有令人崇敬的文化精英,这个国家将失去它的文明高度。”

  是的,我们知道,文化在形塑一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行为上,是一个关键元素。文化更是一个国家的心灵和大脑,它的思想有多么深厚,它的想象力有多么活泼,创意有多么灿烂奔放,它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需求有多么旺盛,彻底决定一个国家的真实国力和它的未来。文化更具特殊性,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当然,我们也毋庸讳言,任何事物进入市场,都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身,但调整是科学的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身的本质、规律和特征去换取经济利益,不能为了印数、畅销、票房、收视率、点击率,而放弃了文化固有的尊严、价值、规律和坚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