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时评-正文
传统文化的根脉不能割裂
//www.workercn.cn2014-08-2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说声再见多遗憾 李法明 漫画

  上海中小学开学在即,提前拿到课本的家长发现:相比旧版,今年一年级语文课本变薄了很多。对比新旧一年级语文课本发现,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不仅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8月26日《新闻晨报》)

  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要进程,减负也是一直在提的教育问题。其中,语文教学的改革恐怕是变化最快,也是最大的。上海此次将8首古诗全部“踢”出课本,让古诗被迫退出一年级教学范围,恐怕有失偏颇。

  古诗词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粹,抑扬顿挫,韵律优美,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汉语文化应用的典范,传承着中国民族文化和精神。有人曾说,古诗过于艰涩,孩童不易懂,但其实诸如“床前明月光”之类的古诗浅显优美,一年级的学生已经能轻松了解其内涵,不存在认知障碍。白话文固然浅显易懂,但我们在学习白话文语法的时候,也应适当学习古诗词优美的韵律应用,因为它能给精神文化带来更深度的滋养。

  近几年,文化快餐大行其道,不少有识之士忧心传统文化的断层。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环境的培养和长时间的积累。一年级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虽然家长在家也会教孩子们背诵古诗词,但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启蒙意义更大,其中教材的示范、引导作用不容小觑。通过教材瘦身给孩子减负,初衷固然是好的,但是不经过科学论证,如果轻率关上古诗词这扇让孩子接触传统文化的大门,殊为可惜。

  作家萧红曾谈及古诗词对她走上文学道路的影响:祖父在其四、五岁时就教小萧红读诗,萧红称“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有些古诗词即使儿童不知其意,却影响不了他们的韵律审美能力,这也有益于孩子的文学启蒙。

  一方面是在各地兴起的“国学热”,一方面是古诗一刀切的小学一年级课本,任何一方的倾斜都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将造成中国语文教育的“偏科”。传统文化中有些东西已经不再适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顺从教育、三从四德等。但是,不能因为部分的糟粕就一刀切,弃之不用。去伪存真,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两条腿走路才能将中国语言文化之路走好。

  语文课本的改动直接影响着语言文化的发展,它的改动应该是慎之又慎的。语文教材要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并重,既需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也要留住经典的身影,取舍之间应慎重考量。语文改革不能只做单一的减法,一删了之,一味地追求让书本更薄,而应更多元化发展。它的改革、删减等应征求广大民众、学生及家长的意见,集多方智慧,如此才能让语言文化的传承发展更为合理全面,才能找到更符合民众心理及汉语发展传承的中国语文教育模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