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时评-正文
教师轮岗缘何知易行难
//www.workercn.cn2014-07-2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李法明  漫画

  近日,媒体报道,为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教育部将出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意见,指导地方推动校长、教师有序流动。各地政府也在陆续出台教师交流相关政策,如北京教委正在研究起草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轮岗指导意见,力争用3年到5年时间实现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

  促进教师流动,意在通过优质师资的均衡分布,缩小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的公平、平等,这被视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重要举措,近几年从教育部到地方政府屡屡出台若干文件,推动教师交流,却收效甚微。

  好政策缘何没有好落实?在大部分地区的实践中,推进教师轮岗均遭遇较大阻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师身份的阻力。我国的教师聘任大多由各个学校自主进行,对于教师的培养也是学校花了大力气,并且各校教师的工作环境、教师待遇都存在明显差异。强行进行教师轮岗,不仅教师不愿意,学校也不愿意。再者,这种强制性的资源重组,可能给学校自身的发展秩序带来一定的混乱。不少人担忧教师轮岗后将降低重点学校的教学质量;而这些教师到了薄弱学校,缺乏好的教学环境和团队,也不能有效提高薄弱校的教学质量。没有配套措施跟进,仅仅进行“削峰填谷”式的轮换,并不妥当。

  简而言之,教师轮岗迫切需要解决“人”和“财”的两大难题。

  推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均衡化,从“人”入手不失为一个重要且有效的着力点。但是,教师不同于硬件设施,“哪里需要哪里搬”,就教师个体而言,他们也有追求职业稳定和个人发展的权利。每次轮岗,都意味着对生活、工作环境的重新适应,很有可能带来生活的诸多不便,而从重点校转去薄弱校、从城区转到农村,更会面临着巨大的心理落差,以及因为校园文化、工作环境、学生水平的不同带来的种种困惑。这些都难免会造成教师态度消极,伤害其工作积极性。

  此外,与人才的输入相比,政府的资金支持、教育经费的持续注入更为关键。现实情况是,城乡学校、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有着不小的鸿沟,标准化办学只是纸上谈兵。推进教育均衡,关键在于保障学校办学条件水平相当,这需要更高层次的经费统筹。教师轮岗很难单兵突进,必须有配套措施的跟进,逐步缩小不同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能给教师合理流动提供成熟的土壤。

  我们不妨借鉴近邻日本的做法。在日本,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就是公务员,被要求5年之内必须轮换。教师在不发达地区的学校任教,待遇往往高于发达地区的城镇学校,并获得比城镇学校更好的发展机会。

  总之,要解决教师轮岗知易行难问题,要充分考虑教师个人职业和生活诉求,只有同步建立一整套配套政策,构建长效的成长呵护和利益保障机制,让交流出去的教师在个人待遇上得到提高、职业发展上看到奔头,当教师的流动成为自觉自愿、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时,这样的流动才有活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