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欲在美俄间“找平衡”-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国际随笔

印度欲在美俄间“找平衡”

工人日报—中工网 毕振山
2018-10-08 07:24:25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俄罗斯总统普京近日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莫迪举行了第19次领导人年度峰会。峰会期间,双方决定加强在军事、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其中最主要的是签署了S-400型防空导弹系统的采购协议。有分析人士指出,俄印加强合作既是双方传统关系的自然发展,也体现出印度在俄美之间“找平衡”的意图。

  俄印领导人年度峰会始于2000年,在两国轮流举办。今年的峰会举行之前,美国与印度刚刚举办了由两国防长和外长参加的首次“2+2”高级别对话。而且美国还警告称,俄S-400型防空导弹系统是美国制裁的“重点领域”,美国不排除将根据《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对印度进行制裁。因此在外界看来,普京此次访印暗含对冲美国影响的意图,而印度也需要在美俄之间作出抉择。

  最终,俄印双方领导人排除了美国的影响,决定进一步加强合作。两国签署了价值54.3亿美元的S-400型防空导弹系统协议,并将在2020年底前完成交付。除此之外,双方表示今年将在俄罗斯举行第一次战略经济对话会,到2025年将双边投资额增加到300亿美元;双方正在研究修建一条从俄罗斯到印度的天然气管道的可行性,并鼓励印度企业到俄罗斯联合开采石油;俄罗斯将帮助印度完成其首个载人航天任务,并为印度培训宇航员。

  在分析人士看来,俄罗斯重视与印度发展关系,主要出于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的考虑。在政治层面,俄罗斯把印度视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期望与印度等国一道对抗美国的单边主义。在经济层面,面对西方国家的军事和经济制裁,俄罗斯希望以印度为突破口,在军事、能源等领域扩大出口,为本国经济寻求更多合作伙伴。

  而对于印度来说,俄罗斯既是其传统的武器进口国,也是其发展经济、提升国际地位的战略伙伴。印度是俄罗斯武器第一大出口市场,当前大约70%的武器装备来自俄罗斯。随着印度成为世界第三大能源消费国,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在印度经济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印度期望与俄罗斯合作来提升其国际地位,其航天、核能等领域也需要借助俄罗斯来发展。

  不过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印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战略互惠”,在美国加紧拉拢印度的情况下,印度需要在美俄之间寻找“平衡”。在乌克兰、叙利亚等问题上,印度仍然与俄罗斯保持距离。而对于美国要求其不要购买俄制导弹、不要从伊朗进口石油,印度也并未完全屈服。印度的目标是“左右逢源”,实现己方利益最大化,但在美国对伊朗制裁临近和美俄博弈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印度其实也是在走一招险棋。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数一亿粒米”现象并非个案

    小学阶段的学生,归根结底还是孩子,通过学校教育,孩子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基本的辨识能力和生活能力,最终具备能够进行下一阶段初中学习的学习能力

  • 中工时评:95后新员工缘何爱跳槽

    到今年秋天,第一批步入社会的95后大学生,工作正好满一年。但是,与他们的前辈相比,90后的跳槽更加频繁,短短一年时间里,许多人已经开始做第二份甚至第三份工作了。

  • 中工时评:中非合作:让历史告诉未来

    一边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边是拥有世界最多发展中国家的大洲。金秋九月双方在北京的一次次“握手”,再次唤醒了两块大陆有关友情的温暖回忆

  • 中工时评:重信务实成就中非友谊

     在9月3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指引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人物

  • 对“最美新娘”不能止于感动

    8月30日,国道227线青海门源县路段发生一起车祸,当时,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红十字会医院的“90后”护士周炜和丈夫正在青海蜜月游的归途,距事发地仅20余米。只有加大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力度,爱心才能永续绽放。

  • 航天人才张小平离职风波的警示

    日前,一篇《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国企底层》。27日下午,张小平原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张小平个人的离职不存在影响研发任务的问题,但是研究机构也会反思如何留下更多的人才。

  • 平凡的他为何给我们感动

    起于普通,铸就不普通;看似简单,做起来不简单,这是一种升华和境界,也是王继才让人敬佩的地方。守岛看似平常小的开山岛,大的爱国心。有人感到,爱国是个“大词”,好像离自己很远,甚至不知如何表达。什么是爱国的正确打开方式?王继才用“守岛就是卫国”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 李德威生前身后巨大反差 是什么击中了大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德威去世近半月,有关他的舆论热潮一直高涨。几天前,他的同事、中国地大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处罗林波发表署名文章《李德威教授生前无名,死时信息爆炸,只因身上有种时代奇缺的东西》,再度刷屏。——诚如斯言,李德威生前身后声名的巨大反差,值得观察。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