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大众话题-正文
“手持身份证照片”咋成了“定时炸弹”?
冯海宁
//www.workercn.cn2016-09-08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信息管理多元化时代,个人信息被多种机构所掌握和管理,保护工作却几乎四处漏风,建立起针对个人信息强大的保护屏障,已然成为十分棘手的课题。

  近日有网友反映,用多个搜索引擎搜索“手持身份证照片”皆出现大量相关图片,人脸清晰,身份证等关键信息明白无误。其中有弱势群体求助信息,也有网店店主为取得消费者信任主动公布,还有人晒出欠债者信息。(见9月6日《北京晨报》)

  如今,不少机构都要求用户提供“手持身份证照片”——电信运营商为落实手机实名制对用户作此要求;网上开店、网络理财等,只有上传“手持身份证照片”才能进入审核程序……为了确保个人信息真实有效,如此做法完全可以理解,但有多少机构和平台真正对个人信息安全负责,却要打个问号。

  现实中,一些网站在要求用户提供“手持身份证照片”的同时,会弹出相关的协议让用户确认,其中包括个人信息保密性条款,但内容大多简单模糊,网站是否真正履行了保护义务也不清楚。即使一些网站显示对照片“进行了保密设置”,但通过搜索引擎仍能检索到。

  信息大量泄露为个人信息安全埋下了“炸弹”,这种信息在网上大量出现,既有可能被某些人整理后用于出售牟利,更有可能被诈骗人员用来实施“精准诈骗”,还有可能让很多实名制徒有其名——比如手机实名制后,据说电信骗子可以用买来的“手持身份证照片”办理新卡。在信息管理多元化时代,个人信息被多种机构所掌握和管理,保护工作却几乎四处漏风,建立起针对个人信息强大的保护屏障,已然成为十分棘手的课题。

  首先,公民个人对自己的信息要有清醒的保护意识。生活中我们常遇到一些商家以小恩小惠诱取个人信息,不少人为了得到一件小礼物就随便参与“拍照扫码送大礼”等活动,结果个人信息被商家轻易得到,实在得不偿失。

  其次,索取“手持身份证照片”等个人信息的机构必须对个人信息安全高度负责。一方面应提供详细、规范的协议让用户阅读并确认,在契约中明确信息保护责任。另一方面,在内部管理制度和技术上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比如在技术上屏蔽搜索引擎。

  再者,监管部门应真正负起责任。有必要像推行劳动合同一样,在互联网行业强制推行规范的个人信息保护协议,以强化信息保护意识。协议不规范要及时纠正,网站泄露个人信息更要严惩,还要对网上个人信息泄露加强技术监控。

  此外,离不开法律支撑。据说现有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规,以及近200部规章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然而个人信息照样被大量泄露。如何理顺现有法律,并根据个人信息需求特点、管理特点、泄露特点,对个人信息实施无缝、精准保护,考验着多方智慧和能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