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新闻观察-正文
好的救助制度应经得起穷游考验
毛建国
//www.workercn.cn2018-02-0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3年被救助234次的“穷游”没有“诗和远方”,但对其的救助却体现了“诗和远方”。

  日前,27岁的“穷游者”孙永(化名)在网上火了。他于1月24日被杭州警方送进救助站后,工作人员发现,他已经被救助过234次。据了解,孙永喜欢旅行,出去游玩花光钱后就去救助站。目前,救助站已为他购买了回家的火车票。(见1月31日《北京青年报》)

  穷游的人往往追求的是一种旅行感受和人生境界。不给他人添麻烦,不给社会添负担,是应有之义。对比看这个小伙的“穷游”,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梦想当然值得尊重,只是以乞讨和公共救助的方式实现,让人如芒在背。这个小伙不工作不回家的状态,被救助过234次的经历,给人一种浪费救助资源的感觉,与“穷游精神”背道而驰。

  234次求助有问题,但救助机构234次送温暖却没有问题。在善良人的心中,总是难以接受任何形式的“钻空子”,更何况是钻救助这种善意制度的空子。在救助制度产生之初,人们在肯定其温暖的同时,就提出了可能被人“钻空子”进而造成“养懒汉”的忧虑。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美解决,只有轻重缓急的区别。“钻空子”不应该,“养懒汉”要警惕,但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此否定救助制度的善意。

  这个小伙子,234次救助或许有“碰瓷”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符合被救助的条件。倘若因为没有及时救助而发生一些意外,想必是谁也不想看到的,“两害相权取其轻”,实施救助是必须的,总不能因为有个别情况的存在,就质疑甚至终止救助制度吧?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从事救助的人,对于罗曼·罗兰这句话可能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人们总是希望善意碰到善意,但在很多时候,迎接善意的可能不是善意。即便如此,依然需要释放善意,原因在于善良才是美好的根本。

  应该坚信,“碰瓷”者只是极端个例,多数人还是有责任感的。这些年来,我们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穷游者,又有几人像这个小伙子,在本该奋斗的年龄选择流浪,靠碰瓷周游世界?而且,救助234次的经历恐怕也不好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感觉更是不好。

  好的救助制度应经得起“穷游”考验,有时甚至要经得起碰瓷考验。3年被救助234次的“穷游”没有“诗和远方”,但对其的救助却体现了“诗和远方”。当然,面对被救助234次的穷游者,救助制度也并非只能“束手待碰”,可以进行一些方式方法上的调整。但不管如何,人们不能以此攻击救助制度,碰瓷的锅不应该由救助制度来背。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