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新闻观察-正文
不寻常的“以身试水”如何抵达寻常的治理
//www.workercn.cn2014-07-0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群众对水质标准的认知,不是用数据来了解的,而是通过可饮用、可游泳来判断”——据6月29日《新京报》报道,浙江“可游泳河段”申报活动日前启动,在相关会议上,浙江省人大相关负责人要求领导干部要下河游泳给群众看,在确认为可游泳的河段里,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将组织进行横渡或畅游活动。

  一方面,领导“以身试水”,确实是一种较之数据更直观的水质证明,也能够激发一定的关注效应,催生出实质性的环境治理倒逼之力。但另一方面,无论如何,当只有领导下河才能向民众证明水质,未免又令人感到“心酸”。其一,能够游泳的水质是否就一定意味着足够好?其二,水质是否合格,本应通过科学的检测指标来确定,而民众不信数据更愿意相信官员体验,或许折射出时下环境治理公信缺失之境。污染治理最终要回归到寻常的科学治理中,偶尔为之的“以身试水”未免粗放。

  作为统一组织的“以身试水”,其最大价值不是确立了一种新的水质监测途径或标准,而是相关部门治理行动与诚意的自我敦促与证明。现实中,无论治理公信的缺失,还是民众以吁请领导下河游泳表达对治理现状的不满,都说明日常的治理行动还存在欠缺,或不够接地气。

  因此,领导“以身试水”最恰当的定位,当是一种行动决心的表达,由此更该衍生出的是一套“接地气”的治理体系——相关部门应及时呼应民众的环境监督权与知情权,并确保对环境质量的足够敏感。此前,江苏一官员面对村民“跪求治污”时称“毫不知情”。不难想象,当官员对环境质量缺乏基本的感知能力,整治行动又如何开启?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下河的最大意义,就是试图将官员拉回环境污染的现场,以此唤醒“沉睡”的治理意识和与民众“共命运”的责任意识。

  一个不该被忽视的细节是,此次以身试水并非要求官员不加选择的“下河”,而是在“确认为可游泳的河段里”进行横渡或畅游。也就是说,官员下河游泳只是对已经治理的水质的一种检验。那些尚不能确认为可游泳的河段,又该如何开启有效的治理行动?

  更待厘清的常识是,较之官员以身试水,对水质的最好证明,其实是每一名普通市民都乐于下河游泳的“朴素之道”。环境治理,归根结底没有捷径可循,最终还得拾起那些寻常之法,比如行动与共治。某种程度上,我们期待“以身试水”只是试图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去抵达寻常的治理,它的真正价值几何,端赖后续行动的回归程度。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