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我在我思】大城之治,在于管好每一件民生小事-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现场·我在我思】大城之治,在于管好每一件民生小事

工人日报-中工网 赵剑影
2020-09-02 07:07:35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上午9点,碧空如洗,位于北京大兴区的北京首兴永安供热有限公司厂区内,阳光照耀下,一排排砖红色建筑饱和度陡增。

  “现在,我们这些烧锅炉的也敢穿白色衣服了。”一位工作人员说道。循声过去,果不其然,所有工作人员都穿着织有公司logo的白衬衫。

  记者们七嘴八舌开始发问:“之前你们穿什么?”“就今天穿了白衬衫,还是平时上班都穿?”

  “之前常穿黑色,至少是深色。现在白衬衫是我们的工服,上班就穿。”

  “蓝天数多了”是近几年北京市民的普遍感觉,因为习以为常,“北京蓝”在朋友圈刷屏的情况也变少了。近几年,北京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中,统筹本地治污与区域协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特别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四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明显下降,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北京变了,京味儿浓了。” 在北京采访,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让市民幸福感明显增强的,不仅是空气质量改善,还有人居环境、社区服务、生态环境等配套设施的改善。

  北京早已步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城市建设的高度与速度令人艳羡。然而,城市在生长,问题也会不时出现。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对标时,“雾霾灰”“行车难”“背街小巷”等细微处,可能就会拉低分数。这影响着首都的形象,也关系着人们的获得感。

  管理城市与建设城市同等重要。一座城市的现代化,不止表现在经济数据、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更在于运转效能与公共服务的细节。

  一座城市的文明与品位,取决于社会治理能力的高度。打理好大国首都,需要理念之变。大城之治,在于管好一件件“民生小事”。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从“管理”向“治理”摸索、实践,北京聚焦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用“绣花”功夫奔小康,在京华大地上谋篇布局——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契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机制为抓手,撬动基层治理大变革,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保护中轴线文化遗产、治理背街小巷、打造南城三年行动计划、建设通州城市副中心……北京立足城市整体规划,朝着新时代北京城市发展方向,打出一系列组合拳。

  与此同时,胡同整治、棚户区改造、留白增绿、缓解交通拥堵、治理大气污染、“腾笼换鸟”发展绿色经济……治理到哪里,提升就跟到哪里,关注居民现实生活所需,破立结合,增减并举,让生活其中的人们享受到便利舒心。

  “开墙打洞”封上了,游商散摊清理了,地下群租房整治了,便民综合体、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健身场馆、“口袋公园”建起来了。

  行走在如今的北京城,风貌更易,京味独具,这是古都之变、城市之治的缩影。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的城市治理中,市民不再是单向度的“被管理者”,还成为参与治理的“主人翁”。城市治理更精细,市民参与治理更积极,家门口的问题,共治共管、共建共享。老街风貌修复,居民和规划专家共同讨论;老楼加装电梯,小区代表挨家挨户听取意见、敲定方案……城市治理没有旁观者,每位市民都是参与者。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的变化,支撑和重塑着京城百姓的生活。以“治理红利”取代“规模红利”。随着治理者的“绣花”针脚越织越密,北京的城市运行也越来越稳。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