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社评-正文
让科普成为美好生活的“解码器”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林琳
//www.workercn.cn2018-02-0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普及科学、尊尚科学,会指引人们正确地认识疾病、灾难、食品安全、环境等诸多问题,会帮助人们在海量信息来袭时更懂得判断和思考。多一些从容、淡定,会促进人们更理性地生活和工作,不盲从,不轻信。

  1月29日,由中国科协、人民日报社主办,人民网承办的“典赞·2017科普中国”揭晓活动在北京举行,2017年十大科学传播事件、2017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2017年十大科普自媒体、2017年十大网络科普作品、2017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揭晓。

  通过这些榜单,我们看到了过去一年中国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果,“结识”了过去一年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普人、科普自媒体及科普作品,也认清了过去一年引发广泛关注甚至造成恐慌和焦虑的谣言……可以明显感受到的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有更多的组织、人员愿意投身科普工作,打造了更多、更广的科普路径和平台,让人们可以更便捷、灵活地去了解、掌握科学知识,但同样因为互联网和各种社交软件,一些谣言传播的速度也很快,科学与伪科学的“斗争”持续而激烈,科普依然任重而道远。因为“无知无畏”,人们付出的代价甚至全社会为之付出的代价,恐怕都是十分沉重的。

  科普关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乃至健康、生命。比如,如果对养生、疾病有正确的认知,了解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等,一些人恐怕不会动辄买回上万元的“水床”、相信多吃某种食物就能包治百病;如果知道长时间盯着雪看会得“雪盲症”、盐和肉吃多了容易患上“三高”、经常熬夜有诸多隐患,一些人就会知道防微杜渐、适可而止;如果掌握必要的逃生知识,一些人在遇到地震、暴雨、火灾时就会知道该如何应对,从哪儿撤离;如果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生活也会多一些乐趣,就像近日诸多人守在窗前欣赏“超级蓝血月”一样……

  科普关系着人与人的相处,可以促进共识、减少纷争。比如,如果对艾滋病、乙肝病毒等有科学的认知,知道这些疾病的传播渠道,一些人恐怕不会歧视这些病毒的携带者,发表一些不恰当的言论;如果了解酒精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影响、“盲驾”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一些人恐怕不敢酒后驾车、动辄开车看手机,置自己和他人生命于不顾……

  科普还关系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比如,知道白色污染有多难降解、对环境可能产生哪些危害,一些人可能就会更主动地减少塑料袋的使用;知道垃圾究竟应该怎样分类、分类的好处何在,那些专门为此准备的垃圾桶就不会成为摆设;知道有些化学物品的危险性,一些企业在储存、使用、运输时便会多一重注意和小心,减少事故的发生……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普是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更是对科学的生活态度和方式的传播。科普是提升认识、凝聚共识的过程,也是提升国民素养,促进国家发展的过程。普及科学、尊尚科学,会指引人们正确地认识疾病、灾难、食品安全、环境等诸多问题,会帮助人们在海量信息来袭时更懂得判断和思考。多一些从容、淡定,会促进人们更理性地生活和工作,不盲从,不轻信。

  进入新时代,科普工作的质量、力度更关系着高质量的发展,关系着人们能否创造、实现高质量的生活、美好生活。因此,在科普工作上加大力度,加大投入,建立专业的科普队伍,创新科普的方式,提高科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可以也更应该成为一种追求和时尚。某种角度上说,科普正是打开美好生活的钥匙和“解码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