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社评-正文
让二手交易平台成为共赢的平台
吴迪
//www.workercn.cn2017-06-2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二手交易平台应该注重品质和秩序,做好源头把关,努力倡导契约精神,提高接入用户固定和保留证据等法律意识。相关部门要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的渠道,加强对平台的监管,同时可以考虑将二手交易中的失信行为纳入征信体系,让不诚信的买家、卖家为自己的行为埋单。

  据6月20日《法制日报》报道,随着共享经济模式深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专门进行闲置物品交易的二手交易电商平台也如雨后春笋数不胜数,但繁荣之下却猫腻颇多。有的二手交易APP打法律擦边球,兜售低俗色情视频、帮助伪造学历、代写政府公文甚至学生作业;大量平台都存在兜售假货、职业“到手刀”(买家收货后以各种理由恶意坑卖家)等现象。

  在刚刚过去的各大电商“6·18年中大促”中,诸多电商又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交易额上千亿元。在电商平台引领消费新模式和新观念的当下,闲置物品借助“互联网+”的翅膀,获得了一片新蓝海。相关资料显示,2016年中国闲置市场规模保守预计已达4000亿元,国内某最大闲置交易平台成立两年内,累计成交1.7亿件商品。共享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二手车交易等也不断受到公众青睐。

  如此规模的二手交易市场其实很值得期待。若能有序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共享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大众形成“流转——分享”的物尽其用的生活理念,还可以作为资源再利用等方面的有益探索及实践。

  但现实往往很“骨感”,本该扮演重要角色的二手交易平台,屡陷负面风波。这与信息不对称有关,比如二手车网站有的是“阴阳页面”,即卖家和买家进入的页面不同,看到的标价也不同,网站便可从中赚取高额利润;也与卖家身份及权责划分不明晰有关,散兵游击式的卖家因其是偶发性销售行为,难以构成法律意义上的商事行为,所以往往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下的经营者,进而其权责就容易脱离法律制约;还与平台自身的规范机制不完善有关,平台方在商家准入及退出、大数据动态监管等方面本来有着天然优势,但在利润的“指挥棒”下,平台并不想承担更多的审查义务和责任,更不想得罪接入其平台的用户——有钱一起赚多好!此外,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不只是一个商业领域的问题,卖家提供假货、进行虚假描述,买家调包货物、动辄反悔、故意坑卖家等,都跟诚信有很大关系。长此以往,二手交易平台被玩坏事小,带坏社会风气事大。

  任由各种诈骗、擦边球的行为存在和蔓延,短期看,会侵害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影响行业自身发展,造成人们对二手交易愈发失去兴趣和耐心。长远看,不利于促进资源再利用,节约、共享等绿色生活理念的形成,还可能影响社会诚信建设等。这些危害,对参与二手交易的各方来说无异于“零和博弈”。

  让二手交易平台成为共赢的平台,是理性的呼声。二手交易平台应该注重品质和秩序,做好源头把关,努力倡导契约精神,提高接入用户固定和保留证据等法律意识。相关部门要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的渠道,加强对平台的监管,同时可以考虑将二手交易中的失信行为纳入征信体系,让不诚信的买家、卖家为自己的行为埋单。

  二手交易市场其实可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恰当、有效的“江湖规矩”,如果放任乱象基本等于“慢性自杀”。让二手交易平台成为各方都受益的共赢平台,必须正视“近忧”,同时多一些“远虑”。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