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社评-正文
让生态保护红线成为不能触碰的“高压线”
郭振纲
//www.workercn.cn2017-02-2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条红线不仅要划在生态空间,更要划进相关责任人员的头脑中;不仅要盯住与此相关的直接责任人,也要唤醒广大公众的保护意识。

  据《人民日报》2月20日报道,近日,辽宁省政府下发《关于在黄海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意见的通知》,将辽宁近6800平方公里的黄海定为生态红线区,不准填海造地、建设港口等工程。此举标志着辽宁省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全面建立。来自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至少有贵州、四川、陕西等13个省、市、自治区划定或初步划定生态红线保护范围,并出台相应管理措施。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规定,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生态保护红线区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区包括生态功能极为重要和生态环境极为敏感脆弱的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是我国特有的生态保护空间制度,是比耕地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包容种类更多、划定更科学、保护更严格的红线制度。

  近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源地等保护地数量不断增加,已经占到陆地国土面积的18%.虽然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地方生态退化依然严峻。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

  让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面临的考验不小。之前,耕地保护红线制度在执行层面遇到的问题值得借鉴。为了遏制一些地方无序扩大房地产用地和工业园区占地、侵占基本农田,我国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红线制度,但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少乱象,比如,一些地方以次充好、偷换概念,腾退占补名不副实,一些地方虽然耕地总量在数字上似乎没有变化,但基本农田的性质被偷换;一些地方在耕地保护红线制度上搞“橡皮筋”,严时收一收,宽时松一松,一些标定的红线区被侵蚀,有不少变成了休闲观光区、高档住宅区。这些都弱化了耕地红线保护制度的作用。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片面强调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为了招商引资而比拼优惠条件,为了尽快取得所谓的“政绩”不惜突破红线限制。一旦一个地方开了口子、突破了底线却没有受到应有的责任追究,就引来一批效仿者,最终严格的制度变成“纸面上的红线”。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从划定开始就应该科学规划,边界要清晰、数据要标定、管理要到位、追踪要动态、责任要明确。一旦划定,就必须将其打造成一条不可逾越的“高压线”。

  在划定层面上,各地要切合本地实际,不能刻意追求规模和比例,不能应付了事、以次充好,也不能怕被套上紧箍,不敢划、不想划。在管理层面上,如果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了生态红线,就要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防止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红线的破坏。在责任追究上,谁触碰红线,谁就应承担责任。

  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是必须严防死守的“高压线”。这条红线不仅要划在生态空间,更要划进相关责任人员的头脑中;不仅要盯住与此相关的直接责任人,也要唤醒广大公众的保护意识。只有群策群力、共同维护,才能让“高压线”发挥应有威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