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社评-正文
“互联网+工会”,怎么“+”?
陈晓燕
//www.workercn.cn2015-09-08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据《工人日报》8月27日报道,上海浦东新区总工会日前成立第二批粉岭关爱工作室,推出三位一体的“云服务”,为职工提供“私人订制”服务;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工会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出特色网站和管理信息平台,提升了办公和服务基层的效能。

  随着“互联网+”风潮在许多行业、领域的兴起,各地工会推出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等的步伐明显加快,加上此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站、主席信箱、内部信息管理系统等平台,有效提升了工会工作服务效能,赢得了职工粉丝的点赞。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有的微博、微信内容更新不及时,甚至数月不更新;有的网站、微博、微信内容重合度高,缺乏特色;有的网站、微博、微信以单一的信息传播为主,缺乏与职工用户互动等。

  究其原因,重要一点,一些人的思维停留在“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即认为“互联网+”就是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面向职工的互联网平台。这样的认识对于真正拥抱互联网,还远远不够。

  “互联网+”到底是什么?一般的说法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应用在工会领域,简单地说,就是给工会工作加上信息化的翅膀,全面提升工作效能,它至少应包涵几个关键词:信息透明、提升效率、优化服务。

  事实上,各地在探索“互联网+”的实践中,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做法。比如上海浦东新区总工会推出“云服务”,为职工提供“私人订制”服务;贵阳市总推出维权帮扶平台“微愿”APP,爱心人士可在平台上直接操作,资助其选定的资助对象;四川攀枝花工会打造“智慧工会”APP,职工可在线申请帮扶、法律援助、活动报名,等等。

  综观这些举措,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或趋势:首先是真正以职工需求为导向,不管是微博、微信推送的内容,还是服务职工实事项目的选择,都强调贴近职工需求,注重职工的反馈和互动。在表达方式上,顺应“双微”发展特点,以直观的方式和亲切的语言,贴近职工群众;其次,从方便职工出发,将服务窗口搬到网上,打造“网上职工之家”,且这样的服务窗口越来越向移动互联网延伸;第三,在建立线上平台的同时,对线下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重组,建立配套机制,使线上线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第四,力图实现工会内部信息共享,以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平台,打破空间和部门限制,提升工作效率。

  这些创新性的做法,越来越赢得广大职工的欢迎与认可,也给工会工作的改革创新带来新气象。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从整体上看,当前各地工会的“互联网+”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有的地方对工会拥抱互联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提到一定高度进行统筹规划:“互联网+”应以信息的共享和互联互通为基础,但当前大部分地方工会仍未推广上线“数字工会”、“智能工会”等信息管理平台,已上线的也多是“单打独斗、互不联通”,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工会大数据”的价值尚未得到开发。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重视并探索解决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来临,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在经济、社会、生活等各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工会工作应适应时代潮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最关键的是,这需要各级工会及工会干部始终心中有职工,时时刻刻想着为职工提供更高效、更便捷、更贴心的服务。相信通过各地的积极实践,我们一定能找到工会工作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方法,实现工作管理模式、服务职工模式的转型升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