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社评-正文
不期而至的灾害与不期而至的围观
//www.workercn.cn2014-07-2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无法回避不期而至的自然灾害,我们所能做的,是在经历一次次灾害后,积累起更加成熟、更为丰富的应对经验,比如媒体的灾情报道如何更及时全面,网络上网民的围观与点评如何更多一些理性。

  短短几日,超强台风“威马逊”袭击我国4省154县(市、区),1100余万受灾群众仿佛置身“灾难大片”的场景之中,房屋倒塌,农作物受损、绝收,市民饱受“没有自来水、没有红绿灯、没有加油站、没有手机和电视信号”之苦。而台风“麦德姆”紧随其后,新华社的报道说,其带来的风雨可能波及我国11个省市。

  在克服了断电、通讯不畅等困难的情况下,诸多媒体记者密切关注近日台风造成的灾情,就受灾群众的生活状况、救灾进展以及复产重建等,做了不少现场报道。借助这些报道,公众了解到超强台风的威力,并为当地救灾的实时进展而牵肠挂肚。

  与此同时,在网络自媒体上、在手机客户端上,一股不协调的声音也扑面而来。翻看一些新闻专题中有关广西受灾报道的数万条热评,居首的几条评论令人惊诧,不是灾区百姓发出的灾情信息,也不是外地百姓为受灾群众打气的温暖语句,而是有关“狗肉”的无端骂战;翻看海南街头台风吹得人仰马翻的组图,居首热评不是揪心与同情,而是责备路人台风天非要出门属“自找”;再看网民感兴趣的话题,多围绕“三伏天给灾区送棉被”、“发霉的饼干面包”、“楼被吹歪”、店面垮塌商家损失惨重等可以找到吐槽对象的新闻上,有关灾情本身的评论寥寥,甚至一些激烈言论引发更激烈的回应,进一步演化成地域或人身攻击。

  上述种种不协调的声音,让我们不能无视,难以释怀。如果说针对一些无关大碍的新闻事件,一些网民的调侃、无心的吐槽,我们还可以一笑了之,那么,在有关生死困境的灾难报道中,面对那些讽刺与攻击性言论,我们实在难以一笑置之。大自然的台风直袭的是房屋、农田、道路,而“舆论的台风”侵袭的却是我们的心灵,消解的是精神支撑。

  记得在汶川大地震等灾难中,我们在网络上燃起一支支悼念同胞的蜡烛,与真正的赈灾行动相比,这或许并没有多少实际效用,但它传递出直抵人心的温暖与关切,并感染着更多人加入赈灾的后继行动中。面对眼下接连而至的台风,公众的反应本应更加理性成熟,而网络上充斥幸灾乐祸甚至攻击谩骂声音,实在让人心痛。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对受灾同胞寄予同情,力所能及传递温暖与力量,这应该是我们达成的一个基本共识,无论现实中,还是网络中。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拒绝盲信盲从,是网民应该时刻提醒自身的。

  超强台风“威马逊”肆虐一周后渐渐远去,紧随而来的“麦德姆”虽威力较弱,却同样足够造成威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无法回避不期而至的自然灾害,我们所能做的,是在经历一次次灾害后,积累起更加成熟、更为丰富的应对经验,比如媒体的灾情报道如何更及时全面,网络上网民的围观与点评如何更多一些理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