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动仪之争,科学探索永远在路上-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重点推荐

地动仪之争,科学探索永远在路上

毛建国
2018-10-11 07:46:20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2017年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关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被删除,“那个被印在教材上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由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开始淡出当代青少年的视野”。人教社明确回应,张衡及地动仪内容并未从统编版教材中消失,只是教材编排上做了调整。

  说到古代科学,张衡地动仪是一项必提内容,在几代中国学生的历史课本中,都能看见关于张衡以及候风地动仪的描述和模型图片。然而近年来,有关教材中张衡地动仪的科学性问题,一直受到质疑。

  教材中的张衡地动仪图片,是20世纪50年代的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根据古籍复原得出的。关于张衡地动仪,历史记载很少,还原很难。也因为难,后人的复原可能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无论是科学本身还是对科学的认识,都存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果有新的发现,还原成更接近历史真实的张衡地动仪,当然是一件好事。

  据称,为复原出更具科学性、更接近史籍记载的候风地动仪,早在2003年,中国科学院教授冯锐就重启了“张衡地动仪”探索证明之路。而其依据,是在《后汉书·张衡列传》中找到的196个字的记载,后来又在《续汉书》《后汉纪》等七部典籍中找到了相关记载,最终由196个字扩展为238个字。或许冯锐复原出了更有科学逻辑、更为符合史料记载的地动仪模型,但也只是一家之言。

  相对于前人,今天的科技水平已经大大进步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能够理解前人和他们的发明创造。科学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有时甚至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对张衡地动仪的认识也是一样。谁也不敢肯定,现在复原出的地动仪模型一定是当年张衡做出的那个,冯锐自己也说这仅算“我们在当前这个时代对张衡的理解”。

  如此背景下,也不能说“教材中的张衡地动仪”没有意义。于张衡地动仪而言,我们可能还没有真正理解;于后人的修复而言,也应该记住这一路的跋涉。

  对于科学,我们总喜欢寻找一些成功的例子,其实在科学领域,大量存在的是不成功。甚至有人穷其一生,只是证明了“此路不通”。但没能成功的努力依然有其意义。

  今天普及科学常识、提升科学素养,就要正视这个规律,我们不仅需要大量介绍成功的案例,也可以介绍大量不成功的案例。就像张衡地动仪,完全可以把最新研究成果写进去,把曾经的探索与还原也写进去,这不是“二选一”,而是可以并列。让学生知道争论、看到曲折,不是坏事。

  在科学上,有时是找不到标准答案的,教材上的“张衡地动仪”也不必追求标准答案。在介绍张衡和他发明的地动仪的同时,不妨把后人在还原张衡地动仪上的努力与争议讲出来——让学生知道科学之路的不易,挺好。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数一亿粒米”现象并非个案

    小学阶段的学生,归根结底还是孩子,通过学校教育,孩子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基本的辨识能力和生活能力,最终具备能够进行下一阶段初中学习的学习能力

  • 中工时评:95后新员工缘何爱跳槽

    到今年秋天,第一批步入社会的95后大学生,工作正好满一年。但是,与他们的前辈相比,90后的跳槽更加频繁,短短一年时间里,许多人已经开始做第二份甚至第三份工作了。

  • 中工时评:中非合作:让历史告诉未来

    一边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边是拥有世界最多发展中国家的大洲。金秋九月双方在北京的一次次“握手”,再次唤醒了两块大陆有关友情的温暖回忆

  • 中工时评:重信务实成就中非友谊

     在9月3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指引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人物

  • 我们更需要活着的英雄

    国庆节期间,遵义市某门面发生了火灾,火灾现场还有四个液化气罐正在燃烧,为了排除这一重大隐患,消防员们抱着这四个液化气罐,远离这里。看到这样的场景,非常让人心酸。所有的安全背后都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这一事件的多幅画面感动了许多人,熊熊烈火下的壮举好震撼。其实它哪里仅是使人心酸,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境界、信仰与精神。

  • 孟宏伟被调查,《监察法》再次亮剑

    10月7日晚,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公安部副部长孟宏伟正在接受国家监委监察调查。我们希望并且相信,随着中国《监察法》的常规性实施,它一定会对潜在的腐败分子产生强大震慑作用。

  • 在这里,活着就是奉献!而他们却坚守了69年……

    这个地方就是——阿里“阿里”一词自古以来就是我西南边陲的神圣领土驻守阿里是一种什么感受?有人说:阿里很闷在这里能活着就是做贡献有人说:阿里很疼茫茫高原竟无法存活一根小草但就是在这片“生命禁区”阿里军人已经坚守了69年!

  • 黄智贤文章何以引发共鸣

    黄智贤的文章平实自然,娓娓道来,却又极具说服力。事实上,这也是历史叙事本身的说服力。美国领导人的讲话中国的发展之路,并非坦途,中国人民这条道路上艰辛探索、大胆开拓,方才有了从“险被开除球籍”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巨变。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