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谈阔论】图书生态畅想-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重点推荐

【高谈阔论】图书生态畅想

冷荞麦
2018-10-08 07:24:07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有个国际书店论坛,各路高手云集,论道书店今日,放眼图书未来。作为业余读书分子,好奇心驱使之下,认真学习了一回,然意犹未尽,总感觉各路大神所言难入胸中沟壑。

  就面儿上的路数来看,盛名的论坛旗帜下,新鲜货色少,或者是陈词滥调过多,掩埋了发光的珍珠。如有人钟情的书籍艺术化转向,也就是说,发挥图书的收藏属性或可维系书店残喘这种高论,我以为说道得有点迟了。所谓限量版书籍,或者签名叫卖,还有古法线装出新书啥的,应该说都是奔着收藏书的家伙们心里那点念想去的——流行有年了,似乎对书店和出版商的生存帮助不大。其实这种事即使是真有谱,恐怕也是应该归类到艺术品范畴,和族群嚷嚷的全民阅读有点不搭界,您看,真全民阅读,那得有多少人跟着哄啊?收藏能有几个人呐?再说收藏和阅读原就不是一个事。

  还有就是当下网络触角无处不在的线上线下融合,这个也不新鲜。不过虽然说法不新鲜,但现实中似乎还有很多事可以做。再加上以读者优先,还是引导读者的纠结——比如说迎合类的书籍出版,像流行图书(现象级图书)的杜撰同经典著作时尚装帧和现代设计下的重张之类,等等。

  实际上,关于阅读生态(图书业态),时下变革改良的实践,比起论坛里的纸上谈兵,我感觉要丰富一些。(这应该不是奇怪的事儿,毕竟有那么多书店,有那么多人瞎琢磨,大神一个脑袋必然是难以匹敌的。)像咖啡进店,水吧伴读,名家拉客,讲座助势,以及网上盛传的日本那种旅店式书店(据说很受欢迎)……总之,各式各样硬环境和软革新的阅读诱惑手段层出不穷,可以说为了兴盛阅读事业,真真儿的是用心良苦。

  然而,诸多殚精竭虑的方略,给人一种止步于外在形式的印象,软硬环境的改善,虽说会赢得读书客的欢心,但对游离于阅读之外的家伙们触动有限,真若要起到吸引人们阅读,发挥壮大阅读群体的作用,还得另寻良策。就像目下社区图书馆(阅览室)与中心图书馆,甚至书店的融合,所谓十分钟文化圈之类,虽然方便了好尚读书的人,却未必能够召唤那些看字就犯困的人。线上线下的融合,效果多半也是如此。况且,以现在的情形而论,书籍实际上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纸质文本,书店生态,或者说阅读生态,仅仅是形式上的运筹,怕是难有实质意义的进展。

  故而,阅读生态的未来,窃以为还得在书所蕴含的内容层面下功夫。

  不妨做一个这样的设想:假如书店在保留图书流通据点的同时,逐步向文化中心转向,会不会有益呐?既然是“文化中心”,当然就不只是图书一途的单纯商业谋划,而是成为区域内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汇聚之所,像音乐茶座、文学艺术沙龙什么的,而且,在有各类读者针对不同类型书籍交流探讨的同时,对现实中分门别类的说法,尤其是不同群类各自热议的话题,是不是也可以在书店(文化中心)来个座谈讲座探讨澄清呐?或者还有职业人士介入,梳理源流,厘清喧嚣……如此,既可以消除街巷四溢的“谬论”,又可以将那些抱着手机被各种断章取义碎片污染的好奇角色吸引过来,进而还可以将鸡汤人士、吃瓜群类拽进店里,洗耳恭听有理有据、客观公允的洞见。

  畅想一下,以书店为据点的十分钟文化圈真的有如此效应,就算不进店,“圈子”范围内的游离人士也很难不受影响,更重要的是,书籍,不管是印装成册的纸质书卷,还是移动设备中的数字化文本,无疑是最具理性思维的系统智识,锚定于其上的洞察,就常识判断和逻辑证伪来说,无不是最具说服力的。因之,即便不阅读,只要您关心那些流行话题,总会被引导到智慧集成的书卷中来。那么,后续的影响一定是更多的人加入翻书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自然而然的熏陶和感染,难道不是比主观想象的宣传和生硬的阅读推广更有号召力吗?

  当然这仅是可能性的一种。阅读生态,以及与之紧密关联的书店业态,宽泛一点说,其实就是文化生态,所以,阅读的繁荣,一定是相应的文化繁荣,书,作为文化精神产品,商品属性不过是其外在的属性,内容,内在的文化属性才是本质的,与其乱忙于商品买卖,不如多在文化属性方面发力,或者这才是阅读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数一亿粒米”现象并非个案

    小学阶段的学生,归根结底还是孩子,通过学校教育,孩子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基本的辨识能力和生活能力,最终具备能够进行下一阶段初中学习的学习能力

  • 中工时评:95后新员工缘何爱跳槽

    到今年秋天,第一批步入社会的95后大学生,工作正好满一年。但是,与他们的前辈相比,90后的跳槽更加频繁,短短一年时间里,许多人已经开始做第二份甚至第三份工作了。

  • 中工时评:中非合作:让历史告诉未来

    一边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边是拥有世界最多发展中国家的大洲。金秋九月双方在北京的一次次“握手”,再次唤醒了两块大陆有关友情的温暖回忆

  • 中工时评:重信务实成就中非友谊

     在9月3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指引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人物

  • 对“最美新娘”不能止于感动

    8月30日,国道227线青海门源县路段发生一起车祸,当时,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红十字会医院的“90后”护士周炜和丈夫正在青海蜜月游的归途,距事发地仅20余米。只有加大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力度,爱心才能永续绽放。

  • 航天人才张小平离职风波的警示

    日前,一篇《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国企底层》。27日下午,张小平原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张小平个人的离职不存在影响研发任务的问题,但是研究机构也会反思如何留下更多的人才。

  • 平凡的他为何给我们感动

    起于普通,铸就不普通;看似简单,做起来不简单,这是一种升华和境界,也是王继才让人敬佩的地方。守岛看似平常小的开山岛,大的爱国心。有人感到,爱国是个“大词”,好像离自己很远,甚至不知如何表达。什么是爱国的正确打开方式?王继才用“守岛就是卫国”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 李德威生前身后巨大反差 是什么击中了大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德威去世近半月,有关他的舆论热潮一直高涨。几天前,他的同事、中国地大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处罗林波发表署名文章《李德威教授生前无名,死时信息爆炸,只因身上有种时代奇缺的东西》,再度刷屏。——诚如斯言,李德威生前身后声名的巨大反差,值得观察。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