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谈阔论】阅读,在感动与思考之间-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重点推荐

【高谈阔论】阅读,在感动与思考之间

工人日报—中工网 冷荞麦
2018-08-13 07:21:13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翻看一篇地方作协舵主写的书评,说是只有让人感动的书才是好书,声称不能把人内心深处的眼泪搅和到眼睛边儿上的书是不值得阅读的。

  这个说法,我觉得太偏颇了。先不说数学物理化学这些不大可能让一般常人感动的书,是不是也可以位列好书的架子上,经济类文字发财学问通常也不会使人感动——即便是真从中寻获精髓,进而走上发财道路的人,恐怕也不会承认被GDP、GNP、恩格尔、基尼,甚至是边际、行为心理……等说法感动(掉眼泪),哲学等形而上的文字就更不用说了。想想,“让人掉泪的书是浅薄的”,这种话就是哲学家说的。所以啊,好书感动人的说法可能真不成立。

  好了,不抬杠了。我理解文学家的意思,人家不会像经过语言、语义、逻辑学问洗脑的半仙那样,自己把自己整糊涂,说些自相矛盾的话。所谓让人感动,并非一定就会有掉眼泪的行为事实,而且这种说法应该是限定了范围的,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来,但我以为其所指一定是文学作品,指的是那些声情并茂的文字表达,是栩栩如生的场景描述,等等。

  然而,即使如此,关于感动的说法,我还是认为文学家的说法随意了。

  首先,我们来看关于戏剧的两种对立说辞:身临其境和间离效果。斯坦尼茨拉夫斯基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就“让人感动”而言,无疑是非常有效果的,而现实主义的“镜像复制”法粉丝也是相当的多。问题是角色“代入”的冲动容易情绪化——往往是情感(情绪)不过脑子的“激情行为”,是本能心理基础上的朴素行为,也就是说,一般不能导致人的“脱胎换骨”。相反,间离效果的旁观和冷静思考,才是超越情绪化冲动的良方。就社会环境、个体行为的改变来说,何者更优呢?

  以我之陋见,我更倾向于只有思想才能改变人,这种貌似很厉害的话,其实就是思想家的杰作,比如哈耶克之流。

  事实上,现实的情形也往往如此。比如说各种感人掉泪的影像作品,众位眼泪观众擦去眼泪后会有多少改变呢?就人们常见的画面而言,基本都是在感动地把掉眼泪表演给自己看后,走出电影院就回复了常态,该骂骂咧咧的还是粗口继续,该闯红绿灯横穿马路的依旧我行我素,甚至是在眼泪当口,在转头周围张望一下后,很快就不好意思地重新收拾情绪,片刻就恢复到了既有的状态。文本的阅读,很多时候也是如此。

  换一个角度。我们转换一下概念,视之为触动,由感动深入到触动的层级,也即是触动您去思考去反省,或才会有自我的改变,这就需要运用理性的助力。只是如果思维真錨定在理性基础上,眼泪一般是挤不出来的。感动往往是感性的,或者说是直觉本能的,当然,这本身也确实是正常的反应,甚或还可以归类到对好作品的情感流露,然而,感动往往也会在宣泄之后淡漠理性的思考。因之,一部好的作品,在感动之外——我们确实难以控制情感行为,还得进一步,得看到那些感性行为基础背后的“本质”,看到,或者是思索那些导致表面现象、客观环境等因素背后的深层原因,如果作品本身没有这一层级的书写,或者不能导引阅读者去做进一步的审视、思考,所谓的感动可以说毫无意义。

  显然,即便是文学作品,感动也只会初级的。那些让人感动的作品固然不错,至少可以说作品很好地呈现出了优秀文学作品的一种要素,但这仅仅是一方面,而且并非不可或缺的一面。真正改变人(社会)的是思想,是那些支配着行为以及判断世界,并由之而设计自我行为的思想系统,而不是感性情绪的宣泄。

  进一步说,我们不去理会思想、哲学思辨,仅就文学作品来说,如果不是全部,至少绝大部分存世的经典作品是不容易让人“掉眼泪”的,很多时候,它们(经典)甚至是阻止眼泪心绪的,因为这样会弱化人们冷静的理性思考。

  不过,“让人掉泪的书是浅薄的”未必就是真理,阅读是多元的,不同趣味的读者集合体也是纷繁复杂的,“让人感动”作为评判标准,我以为还是可以接受,关键是看您欲求的是什么。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西瓜男孩”是对“少年强”的最好呼应

    在浙江金华永康,“西瓜男孩”的称号让18岁的李恩慧被大多数人熟知。今年参加高考的李恩慧已被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录取,尽管老师曾建议他可以申请助学贷款这个夏天,朋友圈被好几个“寒门学子”刷屏。先是云南考生崔庆涛,当他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正和父母在工地上干活;接着是写下“感谢贫穷”的河北女孩王心仪

  • 奈飞“重现”银河,为何如此钟意杜琪峰

    人物头像剪影为杜琪峰(图/视觉中国),六个人物形象剪影来自其导演的电影《枪火》海报。有人说,90年代之后的香港电影因为杜琪峰的存在而得到了拯救。这个不停在片场抽着雪茄,时而暴脾气的中年男人镜头是他解剖人性的利器

  • 网红“杀鱼弟”悲剧映射了家庭教育的痛点

    2010年,年仅10岁的小孟,因一手“杀鱼绝技”而爆红网络,人称“杀鱼弟”,其父亲甚至将店名改成“杀鱼弟”水产。8年前,“杀鱼弟”的凝重表情和犀利眼神,让无数人心疼。本以为随着舆论的曝光,社会的关注和帮扶,孩子的内心能逐渐被阳光所照亮

  • 在爱国奉献中书写人生华章

    倾一腔热血唯酬夙愿,守万里海疆不忘初心。默默守岛卫国32年的王继才走了,永远离开了他朝夕相处的妻子,离开了他执着坚守的开山岛王继才的一生,是充盈爱国情怀的一生。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大,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86年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