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明朝那些事为什么吸引人
刘兵
//www.workercn.cn2018-06-2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5月刚出版的历史小说《大明乌纱》成为畅销书。该书讲述的是明朝万历年间,出身没落商贾世家的青年张问为重振家业,十年寒窗终于进士及第,从一个小县城起步,经历盐政风波、辽东战事、红丸事件、福建平乱、阉党覆灭等一系列严峻考验,逐渐成长为新皇的重臣。由于书中对权力斗争描写的颇为精彩,该书还被网民形容为明史版的《纸牌屋》。

  细细一看,明朝越来越火不是突然现象,近年来关于明朝的历史小说、影视作品不断大量增加,明史研究也一路升温。去年至今年,一部十几年前的电视剧《大明王朝—嘉靖与海瑞》重新播出,获得很高的收视率,该剧在网上也被认定为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

  去年的热播剧《人民的名义》剧中的高官也对明史颇有兴趣,黄仁宇所著的《万历十五年》一书在剧中被反复提及。《万历十五年》通过某一个年份,像解剖一只麻雀一样解析大明王朝,这一年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明朝离它彻底坍塌还有些时候,但通过这一年,却已经看出端倪了。

  如果说的更远一些,“明朝热”的现象大致是从十年前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畅销以来兴起的。该书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帝王心术着墨最多。《明朝那些事儿》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数次登上畅销书榜上头名,培养了不少“明粉”。

  明朝那些事为什么吸引人呢?

  明朝吸引人,首先这个朝代看似非常矛盾,正是由于看似这么多的矛盾体,它的历史才显得那么有趣。明朝工商业发达,但国家财政经常陷入窘境。明朝文官集团的权力较大,但又有廷杖的制度,对士大夫的人格侮辱远甚于以前各朝。明朝也不像汉唐那样气象博大,也不像元清那样疆域辽阔,但在清代得到了“治隆唐宋”的赞誉。永乐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中国航海史的壮举,但也正是明朝中叶开始,中国进入闭关锁国阶段。明朝后期,西方殖民势力已经开始影响中国,但明朝的不少士大夫却并不排斥西学,与清末截然相反。有人赞颂大明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贬明的说明朝是无明君、无名士、无名将的“三无”朝代。究竟明朝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每个人心中在了解历史后都有不同的评判。

  明朝吸引人,主要在于明朝由于特殊的权力结构下,演绎的历史本来就像一幕幕大戏。明朝皇权集中,但由于实行彻底的科举制,外戚和宗室被禁止掌握权力,通过科举选拔的文官集团势力很大。为了避免文官集团对皇权的过分掣肘,皇帝往往借助宦官势力来平衡,又往往导致宦官专权。由于言官制度存在,上书言事成为家常便饭。一些文官以因进言受到惩罚为荣耀,对这种荣誉达到偏执的地步。而皇帝对于敢于冒犯自己的言官往往除了廷杖,无可奈何,惩罚只能成就其忠诚正直的名声使自己陷入孤立,而这些言官反倒以此为荣。另一方面,由于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明朝官员普遍缺乏安全感,所以爱“抱团取暖”,形成众多的内部结党,导致明一代党争频繁。官员的提拔任用往往以派系为准,同乡、同年进士、同一个考官监考的进士都能形成各种派系。各种派系为了进行斗争,常常互相检举。看似非常平常的声讨揭发,最后都能演变成大斗争。这种复杂的斗争细读起来,引人入胜。

  明朝吸引人,也与明末是中国近代化问题的源头有关。晚明时代,即明嘉靖至崇祯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农业经济作物广泛种植,赋税向货币转化,手工业品种增多,规模扩大,商品经济活跃,工商业城镇兴起,尤其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使历史发展呈现出新的情形。这一时期,形成了新的社会思潮,出现思想启蒙,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化开端于明末。正是因为人们关心现代化问题,促进了大众文化中的“明朝热”。

  明朝那些事儿总是说不完道不尽。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276年、历经17帝的王朝,成为汉唐之后的又一长久治世,却也是内争外战最为频繁的一个朝代,它后期的起伏震荡尤为剧烈。这些都留给学者思考,也为作家提供充分的文学创作空间。对于我们来说,如何从中汲取智慧,求得为人处世和经世致用的道理也同样值得思考。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