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不要总等出了事故再反思
工人日报—中工网 赵昂
//www.workercn.cn2018-06-1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今天是父亲节,广州的一位父亲,再也无法听到儿子的父亲节祝福了,在上周台风“艾云尼”给珠三角多地带来的暴雨中,其子在水中意外身亡。在这场影响多城的暴雨中,出现了多起群众在积水中突然身亡的事件,有的已经被明确为“触电身亡”,并找到漏电源头,还有的目前尚查不到触电外的其它致死原因,也发现了疑似漏电的地方,“不排除触电意外发生的可能”。

  暴雨过后,媒体调查发现,尽管5年前广州市就通过了《关于创建全国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的决定》,但迄今该市依然存在相当数量的电线外露等隐患。并且,许多电线是业主私搭乱建的,游离于电力监管部门掌握之外,究竟谁该为之负责并监管,仍然莫衷一是。

  发生火灾后开始排查违章建筑,发生内涝后开始修整下水管道,发生事故后开始检查电梯安全……这样的事情,在许多地方都出现过,一遍遍地重复。每一次事故过后,每一次的大检查,有时就如同一阵风,一旦舆论关注淡去后,又变成了“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昔日的隐患即便小修小补,日后还会再现。更为关键的是,出了问题,常常是城市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和产权方、使用方多方推诿,收银子的时候大家都有份,但安全责任却谁也不愿背。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内部,不仅人口、规模发生了变化,其布局、环境、运行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使得城市系统更加复杂,安全风险也随之到来。事实上,许多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安全监管能力和应急管理机制,存在诸多漏洞和短板,已经与城市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平时对隐患视而不见,对安全问题“绕道走”,抱着侥幸心态,等出了事故再补洞,这样的方法,无益于完善健全系统化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

  一个城市,能否让市民生活更有幸福感、获得感,不取决于建起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其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水平和城市安全的防控机制。看不见的地下,供水供热供电供气和排污管网是否密布;常人不注意的街角,消防站、垃圾处理设施是否完备;车流如注的宽阔道路,在极端天气时是否能够及时排水去冰;密布的楼宇区域,是否消除外墙附着物和电梯隐患;人群密集场所、老旧城区和城中村,是否有深入社区基层的应急管理力量以备不时之需;发生重大灾害,城市能否在第一时间进行应急响应?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这些工作,比在主干道周边刷上漂亮的油漆更重要,也更紧迫,更有意义。

  所有的安全标准,所有的应急管理机制,最终执行的,还是人。只有把每一项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增强监管和执法力量,并建立健全事故责任追究机制,因为积水,父亲节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方能避免重演。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