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相互理解才能换来家校共育
张世光
//www.workercn.cn2018-06-0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这两天,河南一位小学四年级老师的辞职信在网上引发了热议。

  起因是老师把学生默写古诗的成绩发到了群里,发酵是成绩较差的孩子家长要求“伤害”了孩子自尊的老师登门道歉,否则就“上告”,高潮是老师宣布辞职,引发网络站队、争吵。据媒体报道,目前该老师已回校上班。

  简单说就是四个字:家校不和。而与这四个字相反的是家校共育。这也是近年来赢得各方认可的一种教育理念,通过学校和家庭即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来完成对孩子的教育。

  上述事件可谓家校共育失败的典型案例。如果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找不到“坏人”。老师是为了让孩子提高成绩,家长是为了保护孩子自尊心不被伤害,那错在谁呢?恐怕是老师家长的合作出了问题,双方选择了相互埋怨而不是相互“埋单”。

  所谓相互“埋单”就是看到对方的优点、自己的不足,多理解,多宽容,多担待。比如,老师要理解家长作为成年人需要面子,能否把孩子的名字遮住而通过展示学号的方式来公布成绩?家长也没必要上纲上线,非要作出家长们知道了学生们就会知道,学生们知道了就会在学校说道,如此自己的孩子就会接受不了进而晕倒这种漫无边际的受害推测和假设。

  事实上,老师和家长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有一个成长、进步的过程,双方也都可能在这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老师和家长需要多给彼此支持、鼓励,让一些非原则性的失误得到容忍,让一些不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不进一步恶化,从而形成一个和谐、温暖的育人环境,而不是针尖对麦芒地挑刺、挑剔和挑战,总觉得这不合适,那不合理,更不在乎双方的共同期待和愿景。

  家长和老师,其实真没必要埋怨对方——既然选择从教,那么对这个职业可能面临的责任、困难、辛苦应该都是有所准备的;既然作了家长,就应该心智更成熟、淡定,把老师逼走了,有什么好处?

  懂得相互“埋单”,家校才能共享成果,相互埋怨,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害了孩子。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