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产经观察】便利店卖商品更要“卖服务”
工人日报—中工网 赵昂
//www.workercn.cn2018-06-0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波士顿咨询联合发布的《2018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去年我国便利店门店数量突破10万家大关,达到了10.6万家,市场规模超过1900亿元。但是,一个对市场不利的信息则是,便利店的租金和人工成本也呈现大幅度上涨趋势,其中租金成本上涨了18%,人工成本提高了12%,水电成本提高了6.9%。

  对于便利店而言,租金和人工成本属于外部环境因素,自身并不可控,且两者的上涨趋势,就目前来看并不可逆。并且,为了获得更多客流量,连锁便利店企业势必希望将新增门店开设在地理位置更加优越的区域,也势必希望店面保持24小时营业,这将进一步推高便利店的实际房租和人力支出。也有的企业尝试进行无人化便利店的改造,但这样的改造,目前尚处于尝试阶段,值得推广的模式并不多。

  举个例子,两个地铁附近的便利店,在商品基本同质化的情况下,那么基本上是谁更靠近地铁口或路口,谁获得的客流量就更大,营业收入也就更多。当然,这个地理位置更好的便利店,房租成本也可能会更高,甚至业主会瞅准这一点不断提高房租。

  事实上,不断上涨的房租和人力成本,很可能成为压垮一个看似人流量很大的便利店的最后稻草,因为,我国便利店目前普遍利润率并不高。数据显示,八成的便利店毛利率低于三成,而有77%的便利店净利润在4%以下。换言之,这样的净利润情况,比银行的定期存款利息好不到哪儿去。

  也就是说,面对房租和人力成本上涨,便利店不能仅仅把竞争点放在所能提供的商品本身上,因为目前,国内大部分便利店其布局和商品类别、数量甚至品牌,基本上大同小异,并无多少差异化竞争的空间。便利店应当把竞争点放在服务上,在自身有限的空间和人力资源的前提下,寻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衍生服务。

  以净利润较高的日本便利店为例,便利店为消费者提供的不局限于商品,还包括复印打印、证件拍照、咖啡、ATM、收发信件快递等诸多服务,甚至还能购买车票,办理各类文件事宜,还备有休息就餐空间。便利店在获得衍生服务带来的收益时,这些寻求衍生服务的消费者,也可能会在店购置商品。相对于路上随机进入便利店购物的消费者,这些寻求衍生服务的消费者,往往是周边写字楼的上班族或小区的居民,消费黏性强,忠诚度高,复购率自然也高,便利店并不需要多少推介成本,就能获得更加稳定的客源。

  而对于国内的便利店而言,消费者对衍生服务的需求甚至更高。因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很多消费,支付过程可以在网上解决,但“最后一公里”还需要人来解决。比如当你出门在外快递却上门时,比如当你想喝饮料却不想下楼购买时,这些问题,如果便利店能够处理好“互联网+”,也能做到。

  相对于美国和日本平均2000多人拥有一家便利店,我国的便利店依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便利店不是小卖部,如果便利店经营企业想在“百店大战”中胜出,关键在于运用包括移动互联网在内的诸多新技术,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